时间很快就来到了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的冬季。
河北大地被漫天飞雪覆盖,天地间一片银装素裹,寒冷刺骨。
楚军的北上军团中,绝大多数将士都来自于南方,对于如此严寒的气候,他们实在难以适应。
面对这极端恶劣的天气,沮授果断下令,让各部兵马停止所有军事行动,就地寻找附近的城池进行避寒。
于是,莒县城外的数万楚军如潮水般向北撤退,进入北海境内,加强防御。
这日,平原城内,无所事事的沮授与陆议正下着象棋,消磨时光。
正当他们沉浸在棋局的厮杀中时,一名士兵匆匆跑来,报告说城外来了两人,为首之人自称是袁谭。
沮授和陆议听闻这个消息,都不禁大吃一惊。他们面面相觑,心中充满疑惑:
袁谭为何会突然出现在这里?他究竟是来投降的,还是有什么其他不可告人的阴谋呢?
经过一番短暂的商议,沮授和陆议决定先接见袁谭,看看他的来意,再相机行事。
没过多久,袁谭和郭图便被引入城内,沮授、甘宁和陆议等一众将领亲自出迎。
经过一番交流和沟通,他们了解到袁谭在曹操那里所遭受的种种委屈和不公平待遇。
原来,袁谭的兵马被曹军缴械后,他本人也被迫前往许都拜见天子。
袁谭心里非常清楚,这次前往许都对他来说无疑是凶多吉少。
但他却无可奈何,只能默默地接受这个安排。
在前往许都的途中,当南渡黄河时,袁谭趁着曹军疏忽大意的瞬间,果断地带着郭图和牵招一起逃跑。
然而,曹军很快就察觉到了他们的动向,并迅速展开了追捕行动。
面对穷追不舍的曹军,牵招毫不犹豫地主动提出留下断后,为袁谭和郭图争取更多的逃亡时间。
于是,牵招孤身一人与追击而来的曹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厮杀。
他毫不畏惧地挥舞着手中的武器,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尽管他的力量有限,但他的勇气和决心却让人钦佩不已。
在激烈的战斗中,牵招拼尽全力,为袁谭和郭图创造了宝贵的逃亡机会。
最终,袁谭和郭图成功逃脱了曹军的追捕,但牵招为了保护他们而献出了生命,这让袁谭感到无比愧疚和自责。
逃脱后的袁谭和郭图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
天下如此之大,竟然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处。
西边和南边都是曹操的地盘,而北边则是袁尚的势力范围,这些地方对于袁谭来说都是充满敌意的。
他不知道该往何处去,也不知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在郭图的建议下,袁谭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向东前往青州,投降魏延军。
尽管内心对于魏延军侵占自己的基业充满了愤恨和不满,但此时此刻的袁谭已经别无他法,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
沮授等人在听完袁谭和郭图的讲述后,对他们所说的经历的真实性仍然心存疑虑。
然而,出于对局势的综合考虑,沮授最终还是代表楚公魏延接纳了袁谭的投降。
沮授亲自将袁谭送回平原城内的袁谭府,并告知他其家眷和府内财产都安然无恙。
当袁谭得知这一消息时,心中对楚军的感激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他不禁对楚军的宽宏大量和仁义之举赞不绝口,同时也对沮授的善意安排深感欣慰。
而沮授在面对昔日曾在袁营中多次刁难自己的郭图时,并没有丝毫的怪罪之意,反而以礼相待,热情地招待了他。
沮授的这种大度和宽容让郭图深感意外,同时也让他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感到有些惭愧。
毕竟,当初他对沮授的所作所为实在算不上君子所为。
沮授的不计前嫌却让郭图深受感动,他原本以为沮授会借机报复,没想到沮授竟然如此豁达。
这让郭图对沮授的人品和胸怀有了全新的认识。
当袁谭返回平原的消息传开时,被俘虏的辛评和王修等人迫不及待地请求沮授,希望能与袁谭见上一面。
沮授对他们的请求并未感到意外,毕竟袁谭是他们的旧主,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
在沮授的应允之下,辛评等人终于得以与袁谭相见。
当他们看到袁谭时,不禁被他那憔悴的面容所震惊。
袁谭向他们讲述了这段时间的经历,包括他在邺城的经历,以及最终无奈之下向楚军投降的过程。
辛评和王修等人听后,唏嘘不已。
他们原本对袁谭抱有很大的期望,却没想到他会落到如此境地。
然而,袁谭却告诉他们,他在楚军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待遇,而且楚军的实力也非常强大。
在袁谭的劝说下,辛评等人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们最终决定投效楚军。
毕竟,如今的局势已经非常明朗,继续与楚军对抗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至于被围困在历城的辛毗,袁谭和辛评各自写了一封书信,差人送往历城。
在信中,他们详细地向辛毗说明了目前的局势以及对楚军夸赞了一番。
他们强调,楚军的实力强大,继续抵抗只会让历城的百姓受苦。
辛毗在收到书信后,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开城向楚军投降。
他明白,继续坚守历城已经没有意义,而且这样做只会让更多的人陷入危险之中。
随着楚军进驻历城,这意味着青州全境皆被楚军的北上军团占领。
青州成为了北方第一个被魏延掌控的州,这无疑为魏延北进中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