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宫那庄严肃穆的紫宸殿中,一场关乎大唐财政命脉与藩镇势力制衡的重要商讨正在进行。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在光洁的地面上,却未能驱散殿内凝重的气氛。唐玄宗李隆基端坐在龙椅之上,神情严峻,目光在殿下群臣间缓缓扫过。安禄山在范阳的势力如同毒瘤般不断膨胀,已成为大唐心腹大患,而财政,无疑是遏制其发展的关键所在。
李适之,这位以精明能干着称的大臣,迈着沉稳的步伐出列,拱手行礼后,神情坚定地说道:“陛下,如今安禄山势力坐大,对我大唐威胁日甚。此前,我们通过组建‘边防军’削弱了他的部分兵力,但要从根本上消除隐患,还需对藩镇财政进行管控。安禄山之所以能不断扩充军备,倚仗的便是雄厚的财力支持。若能从经济上对其加以限制,必能釜底抽薪,使其难以再兴风作浪。”
李隆基微微点头,目光中透露出期待:“李爱卿所言极是。只是,该如何具体实施这财政管控之策,还望爱卿详述。”
李适之清了清嗓子,有条不紊地说道:“陛下,臣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其一,加强对藩镇税收的监管。朝廷应出台明确政策,规定藩镇赋税必须按一定比例上缴中央,且要详细记录赋税收支,杜绝瞒报、漏报等情况。其二,限制藩镇私自铸造钱币。钱币乃经济之根本,藩镇私自铸币,不仅扰乱经济秩序,还为其扩充军备提供了资金来源。其三,严禁藩镇私自经营盐铁等暴利行业。盐铁关乎国计民生,利润丰厚,藩镇掌控这些行业,无疑增强了他们的经济实力。”
李隆基听完,沉思片刻后说道:“此计甚好,但实施起来恐怕困难重重。安禄山等藩镇势力,必然会想尽办法抵制。爱卿可有应对之策?”
李适之胸有成竹地说道:“陛下,为确保政策顺利推行,朝廷可派遣专门的财政监察使前往各藩镇,负责监督赋税上缴与行业经营情况。这些监察使务必忠诚可靠、精明强干,能够不畏强权,严格执行朝廷命令。同时,对于积极配合的藩镇,朝廷可给予一定的嘉奖与优惠政策;而对于违抗者,则施以严厉的惩罚。如此恩威并施,想必能减少推行阻力。”
李隆基点头赞许道:“好,此事便交由李爱卿全权负责。务必谨慎行事,确保财政管控之策能够切实削弱藩镇势力,尤其是安禄山的实力。”
李适之跪地谢恩道:“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
于是,一场旨在从经济上削弱藩镇势力的行动迅速展开。李适之精心挑选了一批财政监察使,亲自对他们进行训话。
“诸位皆是朝廷精心选拔的栋梁之才,此次肩负的使命关乎大唐的兴衰存亡。藩镇财政管控,乃是为了消除安禄山等叛逆势力,恢复大唐的繁荣稳定。你们此去,务必公正严明,不畏权势,严格执行朝廷政策。若有懈怠或营私舞弊者,朝廷绝不姑息!”李适之目光如炬,言辞恳切地说道。
监察使们纷纷跪地,齐声说道:“大人放心,我等定当恪尽职守,不辱使命!”
很快,监察使们便奔赴各藩镇。当安禄山得知朝廷要加强对藩镇财政管控的消息时,正在范阳节度使府中与一众幕僚商议应对之策。
“哼!朝廷此举分明是要断我财路。”安禄山怒拍桌子,脸上满是愤怒与不甘。
一位幕僚小心翼翼地说道:“大帅,朝廷此次来势汹汹,恐怕难以抗拒。不如暂且顺从,再寻他法。”
安禄山瞪了他一眼,骂道:“懦弱之辈!怎能如此轻易就范。我们经营范阳多年,岂能被朝廷一纸政令就夺走财源。”
另一位幕僚沉思片刻后说道:“大帅,眼下直接抗拒恐怕对我们不利。不如表面上遵从朝廷政策,暗中设法应对。比如,在赋税账目上做些手脚,至于盐铁经营,可转至地下,秘密进行。”
安禄山思索片刻,点头道:“也只好如此。但你们都给我记住,此事务必小心谨慎,不能让朝廷抓到把柄。”
然而,安禄山的如意算盘并未打响。朝廷派遣的财政监察使抵达范阳后,立刻展开了全面而细致的调查。他们深入各个税收关卡、铸币工坊以及盐铁经营场所,严格审查每一笔账目,监督每一项经营活动。
监察使王正,带领一队人马来到范阳的一处盐场。盐场管事见到他们,脸色微微一变,但仍强装镇定地迎接。
王正严肃地说道:“从今日起,此盐场由朝廷接管。所有经营活动必须按照朝廷规定进行,所产之盐,一律由朝廷统一调配销售。”
盐场管事赔笑道:“大人,这……我们一直都是自行经营,突然改变,恐怕诸多不便。”
王正冷哼一声:“哼,这是朝廷诏令,岂容你等置喙。若有违抗,严惩不贷!”
与此同时,其他监察使也在范阳各地展开行动,对安禄山的财政命脉进行了全面管控。安禄山虽暗中使尽手段,但在监察使们的严格监督下,大多计划都难以得逞。
在长安,李适之不断收到监察使们传来的消息,得知范阳等地的财政管控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心中稍感欣慰。但他深知,安禄山不会轻易放弃,后续仍需密切关注。
一日,李适之进宫向李隆基奏报:“陛下,藩镇财政管控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安禄山虽有所抵制,但在监察使的严格监督下,其私自铸币与经营盐铁的行为已得到有效遏制,赋税上缴也逐渐规范。只是,安禄山此人狡猾多端,恐怕不会就此罢休,还需持续施压。”
李隆基微微点头,说道:“李爱卿辛苦了。此事切不可放松警惕,务必确保安禄山无法从经济上获取足够支持,以扩充军备。”
李适之说道:“陛下放心,臣已安排监察使长期驻守各藩镇,严密监视其财政动向。同时,也在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堵塞漏洞,让安禄山无机可乘。”
李隆基欣慰地说道:“好,有李爱卿如此尽心尽力,朕便放心了。消藩之路虽漫长艰难,但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行各项策略,定能消除安禄山这一隐患,还我大唐太平。”
随着财政管控政策的持续实施,安禄山的经济实力逐渐被削弱,他扩充军备的计划也受到了极大的阻碍。然而,安禄山并不甘心就此失败,他在暗中等待时机,试图寻找朝廷政策的漏洞,进行反击。而大唐朝廷与安禄山之间的这场经济较量,也愈发激烈,未来的局势,依旧充满了变数。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适之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财政管控策略。他发现,虽然表面上安禄山的盐铁经营和铸币活动受到了限制,但仍有一些不法商人与安禄山暗中勾结,为其输送利益。于是,李适之决定加大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力度。
李适之召集各地官员,严肃地说道:“如今安禄山虽在财政上受到一定遏制,但仍有奸商与之勾结,妄图破坏朝廷的管控政策。各地务必加强对商业往来的审查,一旦发现与安禄山有关的非法经济活动,立即查处,绝不姑息。”
官员们纷纷领命。在各地的严查之下,一些为安禄山提供资金支持的商业链条被斩断。安禄山得知此事后,暴跳如雷。
“这些朝廷的狗东西,竟敢坏我好事!”安禄山气得满脸通红,在府中来回踱步。
史思明劝说道:“大帅,如今朝廷管控严密,我们一时难以突破。不如暂且收敛,等待时机。”
安禄山咬牙切齿地说道:“哼,我怎能就此作罢。待我找到机会,定要让朝廷付出惨重代价!”
而在长安,李隆基与大臣们也在密切关注着安禄山的动向。张九龄说道:“陛下,安禄山不会轻易放弃,我们要时刻警惕他的报复行动。同时,可利用财政管控的成果,进一步分化他的势力。”
李隆基问道:“张爱卿有何良策?”
张九龄说道:“陛下,我们可对安禄山麾下因财政受限而心生不满的将领进行策反。许以他们经济上的好处,让他们为朝廷所用,从内部瓦解安禄山的势力。”
李隆基点头道:“此计甚好。李爱卿,此事你与张爱卿一同商议,务必谨慎行事,不可打草惊蛇。”
李适之与张九龄齐声应道:“陛下放心,臣等定当周密谋划。”
大唐朝廷与安禄山之间的这场围绕财政展开的斗争,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双方都在不断调整策略,力求占据上风。而大唐的未来,也在这场斗争中,逐渐变得清晰起来。究竟是安禄山的反抗会成功,还是朝廷能够彻底消除这一隐患,所有人都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