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口匆匆赶到官府的公田租赁处时,那里早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年轻力壮的后生,大家都怀揣着对土地的渴望。
李大山拉着小虎,紧紧跟在王翠身后,随着队伍一点点往前挪动。
“听说这公田只要按时交够三成赋税,就能传给子孙,是真的吗?”一个年轻后生的声音在人群中响起。
“那还能有假!皇帝下的圣旨,绝对作数。”公田租赁处站岗的小吏,乐呵呵的大声回了一句。
听到小吏的答复,人群里顿时炸开了锅,众人兴奋地交头接耳。
李大山也跟着激动起来,脚下步子迈得更快了些,好似前方不只是租田的窗口,而是通往美好生活的大门。
排了好一会儿队,终于轮到他们了,李大山小心翼翼地递上申请文书,负责登记的官吏接过,仔细查看后,问道:“家中几口人?有无劳作能力?”
“回大人,家中三口人,我和我媳妇都能下地干活,孩子再长大一点,也能帮着做点轻便的活儿。”李大山恭敬地回答。
官吏点了点头,在册子上记录下相关信息,然后说道:“按照规定,你们家最多可租30亩公田,你们想租多少?”
李大山一脸期待的回答道:“回大人,小人想租30亩公田。”
官吏点点头:“租30亩可以,但一定不可抛荒,我看你孩子还这么小,你们夫妻能忙的过来吗?”
李大山夫妇连忙点头道:“能忙的过来,俺们就算是没日没夜的干,也会把田给种好的。”
官吏点点头:“这边签个字,小河村135到165号公田,就算租给你们了。”
李大山颤抖着手,接过笔,一笔一划地签下自己那有些歪歪扭扭的名字,这名字,还是临来之前,里长特意教他写的。
写好名字之后,李大山又按了手印。
官吏接过文书,点点头:“这一份是你的租赁公田的文书,回头拿着这份文书去找你们里长,里长会带你们去看地的。”
“以后这份文书也要收好,这就相当于是地契,当然,丢了也不要紧,官府这边也有一份存档。”
“不过还是保管严实的好,要是丢了的话,会很麻烦的,你得找你相邻公田的租户,以及里长一起来县衙作证,才能重新补办地契文书,你可明白?”
李大山忙不迭的点头:“明白,明白。”
官吏伸手把分出的一份文书递给了李大山:“好了,拿着文书回村去找里长去吧。”
“多谢大人,多谢大人。”
接过文书那一刻,李大山两口子都是心情激动喜悦到了极点,仿佛看到了未来的美好生活:田野里麦浪翻滚,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着香喷喷的饭菜......
李大山一家三口怀揣着租赁文书,满心欢喜地离开公田租赁处。
回家路上,阳光格外明媚,微风轻轻拂过,带着丝丝泥土的芬芳,仿佛都在为他们庆贺。
小虎一路上蹦蹦跳跳,嘴里不停念叨着以后要帮爹娘种地,稚嫩的声音给这份喜悦又添了几分温馨。
回到村子,李大山直奔里长家。
里长早已知晓他们去租公田的事,见到李大山手中的文书,笑着恭喜道:“大山啊,这下你们家可有盼头了!跟我来吧,我这就带你们去看看那三十亩地。”
在里长的带领下,他们来到小河村135到165号公田。
站在田边,李大山望着眼前这片肥沃的土地,眼眶微微泛红。
王翠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紧紧拉着李大山的手。这片地,将是他们一家新生活的起点。
里长详细地给他们介绍田地的边界、水源位置以及周边的一些注意事项。
李大山夫妇听得格外认真,不时点头应和。等里长交代完离开后,李大山和王翠开始仔细查看田地。
他们蹲下身子,抓起一把泥土,感受着泥土的湿润和细腻,仿佛已经看到了这片土地上即将长出的茁壮庄稼。
小虎在田边跑来跑去,一会儿捡起一颗小石子,一会儿又好奇地观察着地里的各种新奇玩意。
李大山看着儿子,笑着说:“小虎,以后这片地就是咱们家的希望,你可要好好长大,帮爹娘把它种好。”
小虎用力地点点头,大声说:“爹,娘,我一定会的!”
有人欢喜就有人愁,江南华亭县,徐府,一群官差找上了门来。
管家:“老爷,不好了,不好了,县衙的官差来了,说是为隐匿田产的事儿!”
徐文渊正坐在太师椅上,喝着茶,闻言手一抖,茶盏险些掉落。
他强装镇定,将茶盏重重搁在桌上,沉声道:“慌什么!该来的总是要来的。”
《龙国日报》早就把朝廷关于隐匿田产的处罚决定,到处传的沸沸扬扬。
徐文渊在得知这处罚决定后,只觉一阵天旋地转,双腿发软,差点瘫倒在地。
他想起那份签了字、画了押,如今却成了催命符一般的田册,满心都是悔意。
徐文渊立马找上了自己府衙里的关系,很可惜的是,人家这次也是无能为力的。
皇帝亲自下的圣旨,又有廉政部在一旁虎视眈眈,就算是当朝首辅来了,也不敢帮他。
徐文渊无奈,只能是悻悻回家,等着认罚。
如今官差上门,该来的总算是来了。
徐文渊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衫,稳了稳心神,迈着沉重的步子走向正厅,每一步都似拖着千斤重担。
到了厅中,他抬眼望向那几个官差,强撑着平日里的威严问道:“诸位官爷,此次前来,具体所为何事?”
为首的官差面无表情,从怀中掏出一份公文,展开宣读:“徐文渊,经查明,你徐家隐匿田产583亩。依据《龙国宪法》,隐匿田产一亩至五亩笞四十,每五亩加一等,罪止杖一百,所隐税粮依数征纳。”
“考虑到此为前朝遗留问题,陛下开恩,允许缴纳勉杖银子,前五十杖,一杖百两白银,后五十杖,一杖五百两白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