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大战,
足足持续了两个时辰,才堪堪落下帷幕,至于最终的结果,自然是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罗马军在魏武卒的冲锋下,死伤接近十万,眼看马上要抵达不堪重负的极限时,罗马军的指挥官只能被迫下令全军撤离,
其实按道理来说,第一轮箭雨过后,一个合格的指挥官就应该知道这场仗没得打了,这种程度的箭雨,和士卒的数量啊、素质啊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人家曹操摆明了就是在用金山砸你,
如果你罗马军伍也有这种魄力,提前准备好箭矢,倾家荡产的和曹操对射,那这场仗就还有的打,可你如果并没有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那就实在没有什么挣扎的必要了,
当然,
罗马人之所以顶着如此巨大的战损,还在拼命抵抗,就是因为目前的战线后方,还有零零散散的一些城池,是之前隶属于安息帝国的,虽然都不是什么大城,但这已经算是现在的安息为数不多的遗产了,
没了这些地盘,
安息国就已经不能称之为罗马的附属国,最多称之为其附属势力,一个连地盘都没有的国家,那也确实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了!
这也是曹操为什么说要在今天掌控安息全境的原因,而他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这一战过后,亚述城、高米迦拉城的罗马守军,全部归入曹操的手中!
这就不得不提魏武卒另一个效用了,
攻城!
昔日吴起就是靠着魏国的魏武卒,一举攻陷函谷关,他们的重甲,并不像陷阵营那么夸张,配合寻常士卒攻城,就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在这种已经于野战中取得先决胜利的前提下,更是无往不利!
这些魏武卒,不会负责运送冲车至城门,更不会负责去城墙下搭起云梯,这些活计,都是由寻常士卒完成的,
虽然这样说很残忍,但正所谓慈不掌兵,义不掌财,攻城这种事,不存在没有牺牲的可能,不管是谁,只要坐在三军主帅这个位子上,需要做的,就只有权衡利弊这一件事!
因此,
在攻打亚述城等城池时,曹操就是这么部署的,让寻常士卒先行攻城,甚至在云梯、冲车等工程器械全部就位后,都没有急着让魏武卒奔赴战场,而是在半个时辰后,城墙上的守军明显疲累之后,再让魏武卒开始登城!
这种部署,确实不近人情,但也确实是最有效率的办法,
如果让魏武卒先上,死的人未必会少多少,但根据现在的实施情况来看,一个半时辰攻下一座城池,已经是极占便宜了!
只不过,
打仗的时候有多风光,战事结束之后就有多狼狈,在彻底将战线推进百里之后,曹操果断让徐晃带着魏武卒以及一众辅兵,回到当时和罗马人开战的地方捡箭去了,
没办法,
该省省,该花花,放箭是一回事,捡箭则是另外一回事,正所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些箭矢,几乎有四分之一,都是曹操之前再许昌攒下来的家底,
没办法啊,
这么大的军费支出,曹操也确实不好意思全都伸手管刘备要,虽然他也知道,就算去回收箭矢,估计也未必能收回一半来,但有总比没有好,
反正现在这节骨眼上,
曹操是肯定没钱给这些士卒提供完全的补给了,只不过,虽然无法将箭矢全部收回,但是在战场上确实也收拢了不少罗马军团中的“投枪”,
这种武器对魏武卒来说,确实有些累赘,但放在黄巾军那里就不同了,总的来说,这次打扫战场,不但拾回了不少箭矢,还武装了一波黄巾,怎么看也算得上收货颇丰,
只不过下一次若是还想让魏武卒爆发这种程度的战力,未免就有些痴人说梦了!
但不得不说的是,
这种极浪费钱的战法,取得的效果也是极佳的,即便可复制性没那么高,但只要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那这钱就不算亏!
反正,
现在的罗马人是已经被曹操打的找不着北了!
这一点,
从三天后传来的消息中就可见一般,
在野战上吃了大亏的罗马人,开始大规模在后方巩固城墙、建造关隘,收缩防线的同时,大量集中兵力,摆明了要让大汉三十里一关,五十里一塞,能不野战就不野战,死死拖住曹操进攻的脚步,
当然,
也可能是因为接下来的战场全都是罗马人自己的地盘,所以才会有这种应激反应,
只不过真正令曹操担忧的,还是其他的消息,
亚述城,
中军帐下,
诸葛亮、郭奕、李竹、贾穆等人全部被曹操以商议军事为由,聚集在了此处,
过了半晌,
坐于主位的曹操终于看向众人开口道,
“诸位!”,
“奕儿麾下死士传来消息,刚刚被我们击退的罗马人,下了全军戒严,并对前线的第九、第十、第十二军团下了警告,让他们必须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在这之前,不可丢掉任意一城!”,
“如果没有做到的话,便会对其军团进行“十一抽杀律”!”,
“哦?”,
诸葛亮顿时有些错愕,
“看来这一次,真是给罗马人逼急了啊!”,
听闻诸葛亮这话,众人皆是一脸赞同的点了点头,看的出来,在场的这些人,都对所谓的“十一抽杀律”有所了解,
这个律法,只适用于罗马军团,其大意是,凡是有哗变、溃败,丢掉鹰旗、鹰盔等扰乱军心的行为,便会以十名士卒为单位,抽出一人处死,
这是绝对高压的惩罚措施,
在他真正施行的时候,自然会对军卒造成恐慌,可在他颁布将要施行之时,也确实能够让士卒背水一战,
这种严苛的律法,即便在罗马军团中,也并不常用,能够用在这时候,确实能看的出来,
罗马人被逼急了!
“事情就是这样!”,
曹操叹了口气,如实说道,
“不知诸位,对眼下的局面,可有良方啊?”,
“回禀曹公!”,
李竹上前一步,
“不如听我一言如何?”,
“你......”,
曹操咽了下口水道,
“竹儿啊,虽然你有法子,我很高兴,但咱们先说好,可不能太损阴德啊!”,
李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