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前欢
丹青妙笔作钓钩,诗画往来藏诉求。
分明市侩交易事,偏要风雅做由头。
一、《兰亭序》摹本里的地契
唐太宗痴迷王羲之,命冯承素双钩《兰亭序》。
长安权贵闻风而动,韦挺献上“冯摹本”,卷尾却夹着蓝田百亩田契。太宗笑而不语,次日韦挺升任户部侍郎。欧阳询在《艺文类聚》中暗记:“摹本千金易,田契一字难。”
此乃书画雅贿的鼻祖。那些临摹切磋的雅集、品鉴题跋的规矩,实为利益输送的密道。正如米芾所言:“世人只道《兰亭》好,谁见其中藏枯骨?”
摹本交易是程序化贿赂的雅致变体。通过艺术鉴赏的正当流程(临摹、题跋),将田契贿赂包装成文化传承。韦挺的升迁印证《韩非子》“事以密成”之理——雅事越是公开,暗箱越是隐秘。
二、扇面题诗中的盐引案
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曾为盐商画竹题诗。
盐商递上空白扇面:“请郑公写‘清风徐来’。”板桥挥毫,却见扇骨暗藏银票,遂改题“衙斋卧听萧萧竹”。后盐商凭此扇拜会盐运使,萧萧竹影化作盐引三万斤。袁枚叹:“一杆瘦竹千钧重,压得清官腰背弓。”
《板桥家书》自曝此事:“写字作画,本是雅事,奈何沦为敲门砖。”当艺术成为通货,再瘦的竹枝也撑不起文人风骨。
扇面题诗是程序腐败的柔性升级。利用艺术创作的自由空间(即兴题诗),将权钱交易编码为意象符号(萧萧竹影)。这种手法对应现代“雅贿”——用古董字画代替现金,以规避法律风险。
三、鉴画赌局中的洗钱术
南宋贾似道设“斗画会”,邀群臣赌鉴真伪。
某次他以赝品《千里江山图》为注,宰相马廷鸾明知是假,仍押注十万两。三日后,贾府库房失火,“恰巧”烧毁真迹,马相得赝品充真迹入库。周密《癸辛杂识》讥:“假作真时真亦假,满朝尽是睁眼瞎。”
此局暗藏程序化洗钱的玄机。通过公开赌局(合法形式)、火灾灭迹(销毁证据),黑金被洗成“赌资收益”。正如朱熹所言:“阳为道学,阴为富贵。”
鉴画赌局是程序正义的逆向利用。借公开规则(赌约成立)掩盖非法目的(洗钱),用意外事件(失火)阻断追查。现代拍卖会的“天价假拍”与此同理,只是火场换成了金融杠杆。
四、题跋印章中的站队术
明代严嵩收藏《清明上河图》,邀百官题跋。
官员徐阶在卷尾钤“忠孝传家”印,严党立刻解读为“忠心首辅”;清流王世贞却题“汴京风物盛,黎庶衣食艰”,被贬云南。后严嵩倒台,凡钤印者皆遭清算,唯王世贞因祸得福。
《万历野获编》揭此旧案:书画题跋实为政治站队的投名状。那些品评笔法的客套话,字字皆是官场生死符。
题跋用印是程序化站队的艺术表达。通过固定格式(题跋位置)、隐喻符号(印章内容),将政治表态伪装成文艺批评。徐阶的“忠孝印”与王世贞的民生诗,正是官场生存术的Ab面。
五、破局之道:撕长卷煮狼毫
清初傅山拒为康熙作画,当众撕毁《秋山图》。
他将碎纸投入药炉:“书画本是养心物,奈何成了钓名钩!”后隐居山林,采药制笺,上印“奴人勿用”。顾炎武赞曰:“青主一撕,撕破三百年虚伪画皮。”
《霜红龛集》载此风骨:当傅山以药炉焚画,便断了雅贿的媒介。正如他在《作字示儿孙》中写:“宁拙毋巧,宁丑毋媚。”
傅山的破局术展现三重觉醒:
1. 媒介毁灭:撕毁书画交易载体;
2. 价值重构:将艺术回归本真(制药笺自用);
3. 符号抵抗:用“奴人勿用”印筛选同道。
这种策略对应现代艺术家的“反市场创作”,但核心仍在庄子那句“不役于物”——真正的自由,始于拒绝被标价。
红尘启示录
1. 观画诀:见丹青妙笔,当思三问——谁求画?谁定价?谁受益?
2. 破局术:学那徐渭“泼墨涂鸦”,敢教雅贿成笑谈。
3. 守真法:效仿倪云林,“逸笔草草不求形”,自有清气满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