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兰芷在家里都能听到晒谷场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现在家里不缺肉吃,苏父苏母也不着急,打算等到快要分肉的时候再去。
现在过去无非是站在那里吹冷风,或者和大家一起说闲话。
突然,院门被人敲响。
苏兰芷赶紧过去开门,看到一群人站在院门外,愣了一下,反应过来来的是三姐一家以及四姐一家,顿时激动了起来,“三姐,四姐,你们回来了?”
随后急忙转头对家里喊道,“奶奶,爸,妈,三姐和四姐回来了。”
“大家快来家里。”苏兰芷赶紧招呼大家进门。
苏家人听到苏兰芷的喊声,都急忙跑了出来,看到老三一家和老四一家都回来了,一个个都激动的不行。
三姐苏兰星,三姐夫周军,生了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儿子周飞,今年八岁,女儿周萍,今年六岁。
四姐苏兰月,四姐夫盛开,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盛思,今年五岁,小女儿盛念,今年三岁。
苏兰芷蹲下来抱起最小的盛念,笑容满面的对大家说道,“外面冷,大家快到家里去。”
大家进了院子,看到苏家人,都热情的喊人,几个孩子也热情的喊着太太、外公外婆,苏家人的脸都快要笑烂了。
孩子们都在外面工作,在外面生活,每年也就盼着这个团聚的时刻。
来到堂屋,苏兰芷将盛念放在椅子上坐下,赶紧到厨房去拿碗,给他们一人冲了一杯热腾腾的麦乳精,而苏母则赶紧去拿糖果、饼干出来给孩子们吃。
之后大家就坐下来聊天。
“老三,老四,你们是直接过来的吗?是不是还没有回婆家?”奶奶一脸慈祥的看着众人。
苏兰星一边喝着麦乳精,一边笑着说道,“是啊,一出车站,就先回茶园村了,想着先把给家里准备的东西送回来再回婆家过年。”
她们给娘家准备了不少东西,如果先回婆家,让婆家众人知道了,难免会说他们想要搬空婆家贴补娘家。
父母辛苦把她们养大,砸锅卖铁供她们读书,她们才有如今的日子,难道不应该好好孝顺父母吗?
孝顺父母,不是每个子女应尽做的吗?
难道嫁人后,就只能孝顺别人的父母,不能孝顺自己的父母?
这是什么道理?
她不跟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每个月却寄回去四分之一的工资,这还不够吗?其他人能做到这个程度吗?
“家里的日子还过的去,你们不用太操心家里,把你们的日子过好就行了。”奶奶说道,“现在的日子比你们小时候的日子好过多了,那个时候那么穷那么苦,我们都能把你们给供出来,所以你们不要怕吃苦,一定要好好培养孩子,把孩子供出来了,你们才能安享晚年。”
四姐夫盛开点点头,说道,“奶奶,我们也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已经把小思小念送到幼儿园去读书了。”
“那就好。”奶奶放心的点头。
当初老四连生两个女儿,奶奶也担心盛家不高兴,怕盛家不能好好对待这两个女孩,现在见盛开对两个女儿一视同仁,并没有因为她们是女孩就放弃培养她们,奶奶便放心了。
苏兰芷见大家聊的热火朝天的,悄悄的给贺望天使了个眼色,之后两个人悄悄的来到厨房,开始准备中午的饭菜。
锁上厨房的门,苏兰芷从空间里拿了酸菜和鱼块出来,让贺望天用农村土灶台做酸菜鱼,另外再炒几道素菜就行了。
而苏兰芷则闪进空间里,利用空间里的电灶台,两口锅同时做,做了土豆炖鸡、红烧肉、羊杂锅,还盛了鱼头炖豆腐和鱼杂锅出来。
两个人一通忙活,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六道荤菜,四道炒时蔬,另外还给小孩子蒸了鸡蛋羹,打了清淡的肉丸汤。
在苏父和苏母的房间里,苏兰星和苏兰月把给家里带的东西一一掏出来,递给苏母。
接着,姐妹俩还各自往苏母手里塞了一个信封。
苏母不用猜也知道,信封里面装的肯定是钱和票。
苏母赶忙推拒道,“老三,老四,我们在家里要花钱的地方不多,有钱也花不出去,这钱还是你们自己留着吧,给孩子买新衣服穿,买点好吃的。”
苏兰星推开苏母的手,微笑着说道,“妈,我们在外面有工资,钱够花,你不用担心我们。”
苏兰月也在旁边附和,“是啊,妈,你们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都还没有好好享福呢,我们还没有回报家里,我们就嫁到别人家,为别人家挣钱去了。现在正是我们回报你们的时候,你们现在虽然不太需要用钱,可是将来老了呢?要是到时候我们自己日子过得紧巴巴,没钱给你们,那可怎么办?所以现在就当是我们提前做准备,到那个时候,你们手里有钱,也就不用找我们要了,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苏兰星点点头,接着说道,“妈,这钱啊,你们要是不用,自然会被别人用了,钱就没有用不出去的时候,所以我们给你们的钱,你安心收着安心的用。”
看着孩子们如此孝顺,苏母的眼眶微微泛红,心里暖烘烘的。
虽然大多数人家养孩子,或多或少都盼望着能得到孩子的回报,可他们却只希望孩子们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好。
也许正是因为他们这种不图回报的无私付出,才换来了孩子们的感恩与孝顺吧!
“妈,我先把给小六带的东西拿给小六。”苏兰月拿起带给苏兰芷的东西,就出去找苏兰芷了。
来到厨房,苏兰月将手中的布包递给苏兰芷,“小六,这是给你带的礼物。”
“四姐,你咋又给我带礼物了?你之前都已经给我寄过礼物了,谢谢四姐。”苏兰芷不好意思的伸手接了过去,“我都没有回报过四姐什么。”
原主的衣服、鞋子还有学习用品,很多都是三姐和四姐给寄的,因为她们在这个年代的大城市工作,物资丰富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