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办公室里,林若曦满脸疲惫,手中的笔无意识地在文件上画着圈。项目受阻的压力让她有些喘不过气,犹豫再三,她拨通了苏逸的电话。“喂,苏逸……” 一听到苏逸的声音,林若曦的眼眶竟有些湿润,她将项目面临的数据获取难题和团队内部模型选择的分歧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苏逸在电话那头认真地听着,不时安慰几句,等林若曦说完,他语气坚定地说:“若曦,别担心,我来想想办法。”
苏逸挂断电话后,立刻开始行动。他在媒体圈人脉广泛,思索片刻,便拨通了一位资深记者的电话。这位记者长期关注智能建筑领域,在行业内人脉颇广。“老李啊,好久不见!我这边有个事儿想麻烦你。” 苏逸笑着说道,“我女朋友林若曦在做一个智能建筑数据分析的项目,现在卡在数据获取这一块了。你有没有认识的企业,愿意分享些相关数据的?” 记者老李听后,沉思了一会儿说:“还真有几家企业之前和我聊过,对智能建筑数据共享有兴趣,我可以帮你牵线搭桥。” 苏逸连声道谢,心中的石头落了一半。
解决了数据问题,苏逸又将目光投向团队内部的模型分歧。他知道,要化解这个矛盾,得找个权威人士给团队指指路。一番打听后,苏逸联系上了数据分析领域的权威专家陈教授。陈教授原本行程满满,但苏逸凭借出色的沟通能力,诚恳地向陈教授说明了团队的困境,最终说服陈教授为团队开展一场线上讲座。
讲座那天,团队成员们早早地围坐在会议室的大屏幕前,眼神中充满期待。陈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着最新的数据模型应用趋势,从传统模型的优化,到新兴模型的原理与优势,分析得头头是道。在讲解过程中,陈教授提到一种将多种模型融合应用的思路,瞬间让团队成员们眼前一亮。原本坚持使用成熟模型和主张开发新模型的两拨成员,在听到这个观点后,都陷入了沉思。
讲座结束后,团队成员们立刻展开讨论。“我觉得陈教授说得太有道理了,把成熟模型的稳定性和新模型的创新性结合起来,说不定能完美解决我们的数据难题。” 小李兴奋地说。小张也点头赞同:“是啊,之前我们太执着于二选一,没想到还能这样融合。”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非凡。
林若曦看着重新充满活力的团队,心中对苏逸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她找到苏逸,眼中闪烁着泪光:“苏逸,这次多亏了你。要不是你帮忙,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苏逸笑着摸摸林若曦的头:“傻瓜,我看不得你发愁。能帮到你和你的团队,我也很开心。”
与此同时,记者老李那边也传来好消息。他成功为林若曦介绍了几家愿意分享数据的企业。林若曦带着团队成员马不停蹄地与这些企业对接,签订合作协议。拿到数据的那一刻,团队成员们欢呼雀跃。“林姐,有了这些数据,咱们的项目肯定能突飞猛进!” 小赵激动地说。
在苏逸的助力下,林若曦和团队成员们重新调整研究方案。他们将陈教授提出的模型融合思路运用到实际中,结合新获取的数据,项目进展顺利。随着时间的推移,团队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林若曦和成员们满心欢喜,却又为成果的推广犯了愁。毕竟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想要让研究成果脱颖而出,获得广泛关注并非易事。
苏逸敏锐地察觉到了团队的困境,再次动用自己在媒体圈的人脉资源。他联系到了一位在行业内颇具影响力的科技杂志主编王姐。“王姐,您好啊!我是苏逸。我这儿有个特别棒的智能建筑数据分析研究成果,想请您帮忙宣传宣传。这成果可是能推动行业进步的,您肯定感兴趣。” 苏逸热情地介绍着。王姐听后,有些犹豫:“苏逸啊,我们杂志每天收到的投稿太多了,筛选很严格的。” 苏逸不慌不忙,继续说道:“王姐,您先看看这份成果报告,我保证您会眼前一亮。这是我女朋友林若曦带领团队辛苦钻研出来的,从数据获取到模型创新,都有重大突破。” 说着,苏逸便将精心整理的成果报告发送给了王姐。
王姐仔细审阅了报告,果然被其中新颖的观点和详实的数据所吸引。她主动联系苏逸,表示愿意安排专题报道,但需要团队进一步完善成果展示。苏逸将这个好消息告诉林若曦时,整个团队都沸腾了。为了能在杂志上完美呈现研究成果,团队成员们开启了新一轮的忙碌。林若曦组织大家反复打磨报告内容,确保每一个数据、每一个观点都精准无误;小李和小张则负责制作精美的图表和案例分析,让成果更具可视化;小赵等人收集行业内的反馈意见,对成果进行最后的优化。
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研究成果顺利登上了那本权威科技杂志。文章一经发表,立刻在行业内引起了轰动。众多企业和研究机构纷纷来电咨询,表达合作意向。团队成员们看着自己的努力得到如此广泛的认可,心中满是自豪。“林姐,这次多亏了苏逸哥,不然咱们的成果哪能这么快被大家看到。” 小李感慨道。林若曦微笑着点头:“是啊,苏逸总是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
林若曦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希望。她知道,在苏逸的支持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项目重回正轨,未来一片光明。而这段经历,也让她和苏逸的感情愈发深厚,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紧密。她期待着项目成功的那一天,向所有人证明他们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