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雪夜求医
1935年腊月二十三,一场百年罕见的暴风雪席卷大别山区。狂风裹挟着鹅毛大雪,将整个山区变成了一片银白色的荒漠。陈长安带着巡逻队在齐膝深的雪地里艰难跋涉,每个人的眉毛和帽檐上都结满了冰凌。
\"班长,这鬼天气连兔子都不出窝,咱们还巡个啥逻啊?\"新兵王栓柱缩着脖子抱怨道,他的棉鞋早已被雪水浸透,脚趾冻得失去了知觉。
陈长安正要训斥,突然听见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铜锣声,在呼啸的风雪中时隐时现。
\"是求救信号!\"李小虎竖起耳朵,脸色骤变,\"从东边刘家洼方向传来的!\"
一行人立即调转方向,循着声音在风雪中艰难前行。两个小时后,他们终于来到一个被积雪半掩的山村。村口的老槐树下,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汉正拼命敲打着一面破锣,见到红军队伍,老汉踉跄着扑过来跪在雪地里:\"红军先生...救救孩子们...全村的孩子都病倒了...\"
村里的土屋低矮阴暗,二十多个孩子躺在稻草铺就的\"病床\"上,最小的才三四岁。他们脸色潮红,呼吸急促,有几个已经陷入昏迷。村医张老头急得直搓手:\"伤寒...缺药啊...再这样下去...\"
陈长安蹲下身,摸了摸一个约莫五六岁女童的额头,烫得吓人。孩子虚弱地睁开眼睛,嘴唇干裂得渗出血丝:\"娘...我渴...\"
\"立即派人回营地报告!\"陈长安当机立断,派通讯员小刘连夜赶回。考虑到暴风雪的危险,他又让两名战士沿途用红布条做标记。
\"班长,这雪太大了,小刘一个人...\"李小虎忧心忡忡。
陈长安望着屋外肆虐的风雪,沉声道:\"老百姓的命也是命。\"
第二节:救命药
营地指挥部里,李云龙盯着地图已经研究了两个小时。通讯员小刘浑身是雪地闯进来时,他正在和几个连长讨论春季作战计划。
\"报告团长!刘家洼爆发伤寒,二十多名儿童生命垂危!\"小刘上气不接下气地汇报。
李云龙二话不说,立即下令:\"通知卫生队,把奎宁和磺胺全部带上!再派两名医生立即出发!\"
军需官老周犹豫道:\"团长,这些药是我们的战略储备,就剩这么点了...\"
李云龙猛地转身,眼中寒光一闪:\"在这扎根,老百姓就是我们的天!\"他看了眼窗外肆虐的暴雪,补充道:\"派三班护送,带上绳索和担架,务必在天亮前送到!\"
深夜的山路上,卫生员小张一脚踩空,差点滑落悬崖。班长赵大勇用绳索将所有人串联在一起,在齐腰深的雪中开辟出一条生命通道。小张的医药箱几次险些掉进雪窟窿,他都死死抱在怀里,就像抱着珍宝。
黎明时分,当这支疲惫不堪的队伍终于抵达刘家洼时,村民们跪在雪地里痛哭流涕。卫生员立即展开救治,给每个孩子喂药、擦身、换衣服。老村医张老头看着红军带来的西药,老泪纵横:\"老汉行医四十年,第一次见到这么好的药啊...\"
三天后,疫情得到控制。最后一个退烧的孩子是村东头李铁匠家的闺女小翠。当她睁开眼,用微弱的声音喊\"娘\"时,整个村子都沸腾了。李铁匠拉着陈长安的手不放:\"红军先生,从今往后,我这条命就是你们的!\"
第三节:田间课堂
开春后,红军在打谷场上办起了\"农技讲座\"。丁伟站在磨盘上,举着一把麦穗:\"老乡们看,这种'条播法'比撒播至少能增产三成...\"
老农李满仓挤到前排,粗糙的手指捏起几粒麦种仔细端详:\"后生,这法子真管用?俺们祖祖辈辈都是撒种。\"
\"我们在江西试过,\"丁伟跳下磨盘,蹲在地上用树枝画图,\"行距八寸,株距三寸,通风好,病害少...\"他详细讲解了选种、浸种、施肥等一整套改良方法。
讲座结束后,李满仓将信将疑地划出一小块地做试验。红军战士和村民一起拉绳定距,手把手教播种。村里最爱说风凉话的王老五蹲在地头吧嗒旱烟:\"瞎折腾,庄稼活哪有那么多讲究?\"
半个月后,试验田里的麦苗整齐破土,绿油油的一片,而传统撒播的地块则稀稀拉拉。李满仓天天蹲在地头比较,脸上的皱纹渐渐舒展。其他村民见状,纷纷跑来取经。
\"红军先生懂得真多!\"李满仓十六岁的儿子李石头整天跟在丁伟身后转悠,像个跟屁虫。这个瘦高的少年不知道,自己会成为村里第一个报名参军的人。
第四节:油灯下的课堂
村祠堂里,二十几个村民围坐在油灯下。陈长安在黑板上写下\"打倒土豪劣绅\"几个大字,然后逐字讲解。
\"陈先生,\"缠着小脚的张寡妇怯生生举手,\"俺名字咋写?\"这个四十出头的女人,丈夫被地主逼债上吊,独自拉扯三个孩子。
陈长安耐心地教她画下\"张桂花\"三个字。女人粗糙的手指笨拙地握着炭笔,在石板上反复描摹,眼中闪烁着奇异的光彩。当她终于能歪歪扭扭写下自己名字时,突然捂着脸哭了起来:\"俺活了大半辈子...第一次会写自己的名...\"
夜校从最初的五六人,发展到挤满祠堂。战士们自编的《工农识字课本》在村民手中传阅,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迹里,藏着觉醒的种子。最用功的是放牛娃王二小,他每天把炭条揣在怀里,放牛时在石板上一遍遍练习。
有天清晨,王二小举着块木板兴奋地跑到营地:\"陈先生!俺会写标语了!\"木板上歪斜地写着\"红军好\"三个字,每个笔画都深深地刻进了木头里。
第五节:红薯的情谊
端午节这天,村民们抬着几筐新挖的红薯来到营地。李满仓揭开盖布,露出紫红色的薯块:\"红军先生,尝尝鲜!自家地里长的。\"
李云龙连忙摆手:\"老乡,咱们红军有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收下吧!\"老村长颤巍巍地站出来,花白胡子抖动着,\"你们帮咱治病、教种地、还教娃娃认字...\"老人突然跪下,\"活了六十多年,没见过这样的兵啊!\"
李云龙赶紧扶起老人,眼眶发红。那天晚上,营地飘着烤红薯的香甜气息。炊事班长老马把红薯切成薄片,分到每个战士碗里:\"省着点吃,这是老百姓的心意。\"
小战士王栓柱捧着红薯片舍不得吃,偷偷藏了两片在口袋里。班长发现后正要批评,却听见他小声说:\"俺想留给刘家洼的小翠...她病刚好...\"
第六节:参军的少年
麦收季节,打谷场上人头攒动。李石头挤到台前,扯着嗓子喊:\"俺要参军!\"这个曾经瘦弱的少年,经过半年劳作已经长得结结实实。
他身后跟着王二小等七个青年,都是夜校里最用功的学生。这些曾经面黄肌瘦的少年,如今挺直腰板站在阳光下,眼神炽热。
李满仓站在人群里,嘴唇颤抖着没说话。老人粗糙的大手反复摩挲着儿子刚领到的军帽,最后只是重重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好好干...别给乡亲们丢脸...\"
倒是张寡妇挤上前,给每个参军的青年塞了双布鞋:\"俺连夜纳的底...保重啊...\"这个曾经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女人,如今已经能读简单的标语了。
李云龙亲自为新兵授枪。当李石头接过那支擦得锃亮的步枪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不知谁起了个头,村民们唱起了改编的山歌:\"红军来了晴了天哟,穷苦人儿把身翻...\"
夕阳西下,八个青年的背影被拉得很长。他们身后,是挥着手臂的乡亲们,是炊烟袅袅的村庄,是那片他们即将用生命去守护的土地。
第七节:民心所向
秋收时节,红军帮助村民抢收粮食。休息时,李满仓蹲在地头,神秘兮兮地对陈长安说:\"陈先生,后山有个洞,藏着些东西...\"
原来,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偷偷为红军储备粮食。地窖里整整齐齐码放着粮食袋,每袋上都写着捐献者的名字。张桂花的那袋最小,但捆扎得最仔细。
与此同时,周边十几个村庄都传来了青年参军的消息。夜校里毕业的学员们,把革命道理带回了各自村庄。曾经闭塞的山村,如今经常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年轻人,聚在一起讨论\"革命解放\"这些新名词。
李云龙在干部会议上感慨道:\"同志们,我们播下的种子,终于开花了。\"他举起一份统计表,\"这个月,又有五十八名青年参军,群众自发捐献粮食两千多斤...\"
陈长安望着窗外金黄的稻田,想起半年前初到时的情景。那时村民们见到红军就躲,孩子们吓得直哭。如今,\"红军先生\"的称呼已经传遍整个山区。从治病救人到传授农技,从识字扫盲到保家卫国,红色的种子就这样在点点滴滴中生根发芽。
民心所向,胜之所往。在这片饱经战火的大别山区,一场比枪炮更深刻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