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完公务后,又闲聊了一会儿,直到深夜,屋子里才恢复平静……
三天时间转瞬即逝,寒风凛冽中,李伟迎来了在大明的第一个新年。
靠近皇宫的这片区域尽是显赫之家,每户门口都挂起了红彤彤的大灯笼,时不时还有烟火冲天而起,映照出一片绚丽。
小青和小月已经备好了年夜饭,李伟让她把来福和阿布也叫过来,在他的坚持下,大家围坐在宽大的桌子旁,一起度过除夕之夜。
小月和来福对李伟的随和态度非常感激,就连阿布也开始对李伟另眼相待,这位老爷与他们以往见过的官员权贵不同,完全没有架子,对他们这些下人就像对待家人一样。
李伟坐在主位上讲了几句感言,核心意思便是吃得开心喝得愉快,随后在他的带动下,众人纷纷开始享用美食。
穿越前,每逢过年,李伟总是躲进城里,等节日过后再找个机会回家看看,原因嘛,三十岁上下的人想必都能理解。
每次回到家面对父母和大哥一家,他总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
从初中开始他就住校,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一个月不过几天,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离家更远了,一年也只回去一两次,尽管有着血脉相连的感情,但还是免不了有些疏离。
到了过年的时候,城里的人全回乡下了,整座城市顿时变得空荡荡的,加上燃放烟花的限制,过年的气氛淡了许多。
而如今,五个人围坐在一起吃喝说笑,这种温馨的感觉让他感到格外亲切,唯一缺少的就是春晚做背景音乐,其他方面都比往年更有年味。
吃完年夜饭,他又带着大家去看别人放烟花,他自己没买,倒不是因为穷,而是给忘了,自从没了手机,他的生活就过得迷迷糊糊的,连星期几都记不住。
在欢声笑语中,他在大明的第一个新年就这样结束了。
第二天清晨,李伟难得地起了个大早,因为今天要参加早朝,向朱元璋拜年,这是每年一次的重要仪式,不同于平常的朝会。
李伟怀着凑热闹的心思,隔了许久,再度踏入奉天殿。
随着殿廷礼仪司的引导,他随众官员一同高喊,向朱元璋祝贺新春。
朱元璋满面笑容地接受着众人的拜贺。
初到时精神抖擞的李伟没过多久就愁眉苦脸起来,这繁杂的礼仪实在让人疲惫不堪,虽无需议政,但这种折腾同样令人不堪重负。
下次说什么也不会再来了!
李伟心中悔意满满,可已经来了,半途离席又不可能,那些监察御史都在盯着呢。
好不容易熬到朱元璋讲完话,百官还得呈递贺表,那啰嗦劲儿真让人生气。
总算熬到结束,接下来便是众人期待已久的发红包与赐宴环节。
宴会设在谨身殿,还有李伟一直惦记的教坊司歌舞表演。
李伟领了自己的红包,金额是一千贯,不算多,大概是他卖一天香皂所得。
“李爱卿,如今大明百废待兴,我们也是有心无力,无法给予你太多。\"朱元璋意味深长地说。
“没关系陛下,我不嫌弃少。\"
“我们的意思是,大明缺钱啊!”
“???”
“你有没有什么发财的门路,赶紧告诉我们!”
见李伟反应迟钝,朱元璋直接开口道。
李伟沉思片刻道:“陛下,不如您把教坊司交给我管理?”
朱元璋脸色一变,一脚把他踢开。
李伟踉跄几步才回到自己的座位。
朱元璋桌边坐着的是开国功臣徐达、李文忠,以及朱标、朱棣等皇子,李伟自然没有资格坐在那里,他的位置靠近内阁成员如吴伯宗等人,因官职较低,被安排在偏僻处。
不过李伟并不介意,能吃就行。
等了一会儿,菜肴终于端上桌,有鸡鸭鱼肉,过年嘛,再穷也得体面一次。
看着这些菜,李伟有些失望,怎么说呢,这些菜给他一种乡下摆宴的感觉,食材虽好,但太过油腻!李伟尝了一口,更是失望至极!
这显然是光禄寺做的!
真是浪费粮食啊!
酒喝了几轮,菜也上了不少,武将们开始吹嘘自己的战功,攻占了哪些城池,杀了多少敌军。
而文官们则一边对这些粗鲁之辈投以不屑的目光,一边开始展示自己的文采。
李伟对周围的事毫不在意,自顾自地挑选美食,边吃边欣赏教坊司那些令他神往的歌舞表演。
可李伟依然无动于衷,这惹恼了旁人。
茹太素从殿的一头走到李伟身旁:
“李大人,莫只顾饮酒,陛下常说你才华出众,今日佳节,不如赋诗一首,让大家开心开心吧!”
李伟转头瞧了瞧这位老者,心想上次没让他看笑话,这次又来了。
不少穿越小说中的主角都靠古人的诗词耍帅,既酸爽又痛快。
可惜李伟不行,他对历史所知甚少,诗词更是糟糕,十几年学校生涯也没记住几首,此刻面对茹太素的刁难,他内心十分紧张。
“什……什么诗?”
“京师刚下过雪,就以此为题吧。\"茹太素漫不经心地说。
周围的文官们注意到这一幕,全都停止了显摆,静待李伟出丑。
李伟思索片刻,忽然灵机一动,嘿,还真有一首,记得很清楚。
“咳咳,那我就献丑了,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丞相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
他开口便吟,到第三句时故意停顿,要装腔作势就必须给人留下话柄。
果然,这几句数雪片的拙劣之诗一出口,立刻引来文臣们的哄笑,茹太素也笑得合不拢嘴。
远处的朱元璋也注意到这一幕,见李伟出尽洋相,眉头微皱,毕竟这家伙是他亲自招来的,朝堂上他还亲热地称其为爱卿,若在这丢脸,他自己脸上也不光彩。
等大家笑了一阵,李伟才故意提高嗓门说出最后一句:
“飞入芦花皆不见!”
笑声戛然而止,这首诗前几句看似平庸,但末句突然转折,把整首诗从低谷推向高潮,意境深远,妙哉!
“好!李大人果然才华横溢啊!”
同僚吴伯宗率先称赞。
“好什么好,这里哪有芦花,完全不合时宜!”
“就是……”
李伟撇了撇嘴,能背出这一首已属不易,还讲什么合时宜,他自己都不记得作者是谁,只记得开头那句,他背的最后一句其实与原诗不同,但他自己不知,文臣们更不清楚。
不过,这样的效果也挺好。
茹太素的笑容忽然凝固,眼角微微颤动,最终还是忍住了没像其他人那样找茬。
这人虽记仇,却也爱面子,不管这里有没有芦花,这首诗确实写得不错,尤其是结尾一句,堪称点睛之笔!
“茹大人还有什么吩咐?”李伟故意扬起鼻子对着老人的脸问道。
茹太素嫌恶地退后几步,冷哼一声,不愿久留,转身离去。
眼见这位老者终于走了,李伟松了口气,心中暗骂:这老头也太小气了吧!不就是让他在外午门练字两个月嘛,至于一直记挂在心吗?
---
朱元璋看事情暂时平息下来,也舒了口气。
至于李伟的那首诗,他不用想就知道是从后世某位名家那儿剽窃来的。
宴会结束后很久,李伟才回到家中。
接下来的日子便是走动应酬的时间了。
在这大明,李伟认识的人不多,也不想向谁拜年送礼。
然而,有人却主动上门来拜年,比如兵仗局的方建宝,亲军中的宋忠、吴勇,内阁里的吴伯宗等人,就连薛祥也派人送来拜帖。
在大明,送拜帖就如同后世发群消息一样普遍。
只是薛祥年纪大了,李伟没有回拜,对方能送来拜帖已属难得。
这一天,朱元璋带着朱标微服出宫。
自从驱逐蒙古势力后,朱元璋便致力于复兴华夏传统习俗,比如过年时贴春联便是其中之一。
朝中大臣知道皇帝喜好此类事物,自然纷纷效仿,在自家门前挂上各种书法精美、辞藻华丽的对联。
此刻,朱元璋正带着朱标走访各家,看哪家对联好便停下来点评一番。
朱标听着文化程度不高的父皇对各家对联品头论足,又时不时回头看看跟在身后的几个工匠,心中疑惑不解。
微服出行带上侍卫尚可理解,为何还要带工匠?
“父皇,我们这是要去哪儿啊?”朱标问。
“一会儿带你去赚钱,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朱元璋故作神秘地说着,让朱标更加摸不着头脑。
实际上,朱元璋今天前来正是为了从李伟那里夺取香皂秘方。
他派去监视李伟的人至今未能完全弄清楚香皂的完整制作方法,他等不及了,决定由暗转明!
绕了几圈,两人来到李伟家门口。
李伟趁着闲暇写了一副对联贴上,他一直喜欢这样的传统。
儿时买不起现成的对联,便自己动手写,虽说是毛笔字,但当时勉勉强强还能入眼。
后来工作后,天天对着电脑手机,一年都难得提笔几次,用毛笔更是显得笨拙不堪。
“大福大财大吉利,新春新喜新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