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听罢点点头说道:“嗯,回款的事你要多加留意,务必按我制定的规则严格执行,这非常重要!此外,你去跟供应商谈一谈,今后不仅要压低进货价格,也要压缩货款支付,尽量减少我们的资金负担。\"
李伟特别强调了回款的重要性,作为中间商,因欠款而陷入困境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个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商会日益壮大,当垄断全城商铺后,便能反过来压制供货商的价格。
那时,明黄商会不过是中介,赚取差价,毫无风险可言。
自有商品的销量问题,他也无能为力。
即便最廉价的煤球和肥皂,其售价也远高于同类产品,仅稍富裕之家才买得起,真正的贫苦人依旧依赖柴火与皂角。
并非李伟不尽力,实则成本摆在眼前。
原料有限,产量难提,若走平民路线,他根本供不应求。
目前商会的主要收益来自自有商品,占比超一半。
待商会规模再扩大,掌控供货商与店铺两端,便可上下通吃,利润自会滚滚而来。
到时自有商品交给他人生产也无妨,毕竟货物总要经过他这里,他必分一杯羹。
后世诸多平台皆如此操作。
“那些商行怎么回事?”李伟再次发问。
来福未直接作答,而是望向沈经,李伟顺着目光疑惑地看着他。
沈经尴尬一笑:“有三四家商行,有些是大商家不愿我们占便宜,自行供货;还有几家见我们做得好模仿,但大多不成气候。\"
“唯独……咳,舍叔沈彬,以更高抽成、更长账期及更大欠款额度与我们争夺店铺,但因自有商品缘故,多数商铺仍选择与我们合作。\"
李伟听完明白了,沈经这位二叔仗着财力雄厚抢生意啊!
不过没关系,他早有预料,这是迟早之事,也已有应对之策。
回款周期、铺货量等皆是陷阱,稍有不慎便会倾家荡产。
等自家商会壮大,便有机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至于其他自行供货的商行,单凭一两种商品难以盈利,尤其是像他这类高利润产品,且许多店铺不止销售一种商品。
缺乏互联网和高速物流的支持,直销难以做大。
其实,在互联网兴起前,每个大型经销商都可视为一个平台,只是这些人观念陈旧,未能与时俱进,最终被新“互联网经销商”取代。
李伟所做之事,不过是物流加平台的b2b模式,听起来高端大气,实则是科技取代人力,并无商业革新。
李伟此刻反其道而行之,弃科技而用人力,重新拾起传统经销的方式。
他依靠来福带领的小商贩们传递消息,构建交易信息平台;又通过阿布领导的送货队伍完成货物运输,最终促成交易。
虽然这么做让人工成本大幅增加,但凭借前期销售高利润商品积累的资金,后续规模化运作时便不会感到压力。
未来,李伟还计划开设大型综合超市,即b2c模式。
那时,他就无需再像现在这般挨家挨户配送货物,而是直接取代这些零售商铺。
哎呀,这样做是不是有些过分?
李伟一边听沈经汇报工作,一边思索未来的发展方向,越想越觉得内心不安。
但这也不能全怪自己,这些都是从后世的那些电商平台那里学来的。
商场如战场,他也只能变得强硬起来。
嗯,都是他们的错,李伟不断说服自己的良知。
“这些人暂时不用操心,将来我自有打算。\"李伟等沈经说完说道。
“那个……阿布,你那边情况如何?”
“回禀大人,近期我们的送货量激增,手下人都非常忙碌,有些应接不暇。\"
阿布如实回答。
李伟曾叮嘱过他与来福,在外人面前称呼自己为会长即可,不必称老爷,更不能自称为奴才,因为他们二人如今已是商会的核心管理者,这种身份不利于开展工作。
不过阿布坚持要叫老爷,幸好没有自称奴才之类的话,李伟也就不再追究。
“嗯,以后不要再用小推车了,全部改用大车吧。
提前统计好各家店铺的订单,用大车统一收集货物并配送,这样可以节省大量人力。\"
李伟沉思片刻后说道。
早期由于店铺和供货作坊分布较散,货物不多,只能靠人力频繁往返。
但随着货物增多,采用大车集中运输成为必然的选择。
目前货源主要来自京郊各作坊以及外地行商,行商的货物通常存放于官办的客栈或塌房中。
这里的塌房并非坍塌的房子,而是专供行商居住的地方。
这两处场所不仅为商人提供食宿,还顺便收取税费,由户部管辖,京城内称作宣课司,外地则叫通课司。
阿布和来福是商会的重要支柱,分别负责平台建设和物流管理,这是商会的核心部分。
至于交给沈经管理的产品作坊,虽然现阶段利润很高,但之后会被逐步淘汰,并非重点业务。
吴奇就更不用提了,只是个无关紧要的角色,其实只是老朱安插的监控之一。
李伟询问完阿布和来福的情况后,才将注意力转向其他人。
沈经手下负责各个作坊的管事依次汇报了各自的运营状况,整体来看十分平稳,产出也足以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
沈家财力雄厚,即便沈经仅继承了家族资产的一小部分,建立这些作坊也是绰绰有余的。
实际上,如今作坊使用的很多原料都已经实现了自家供应。
------------
听完管事们的报告后,沈经补充道:“李大人,我们商会在京师的发展已接近极限,您看是否该着手向外地扩展了?”
李伟眉头微蹙,略作思索后摇头:“再观察一阵子吧。
商会目前在京师根基尚浅,等站稳脚跟后再谈扩展的事也不迟。\"
并非李伟不想扩张,而是他深知,在京师尚未稳固的情况下贸然向外发展风险极大,即使最终能够有所成就,也很可能被他人捷足先登,比如面前的沈经。
眼下,李伟手头真正可用且信赖的人屈指可数,除了来福和阿布,其他人多不可靠。
因此,他打算先花时间培养自己的班底,再图长远之计。
沈经听出李伟的意思,笑着应允,不再坚持。
李伟的经营模式并不复杂,沈经完全可以效仿。
况且,凭借自己手中的作坊资源,他完全有能力复制李伟的成功模式。
然而,沈经不敢轻举妄动。
毕竟,无论是李伟还是吴奇,背后都有皇帝撑腰。
作为一个普通商人,能分一杯羹已属不易,若真与天子争利,无异于自寻死路。
话音刚落,李伟转向吴奇。
原本这只是走个过场,没想到吴奇竟真的有所诉求。
“李大人,商会名义上是皇家产业,不知能否让我手下的这些人也加入其中,参与经营?我的几个儿子也希望能为陛下效力。\"
吴奇以一种委婉的方式提出了请求。
李伟神色微变。
这些太监虽名为侍奉天子,却鲜有真才实学,万一他们掺和进来,难保不会破坏商会现有的格局。
李伟可不想自己的心血毁于一旦。
“当然可以,你觉得他们适合去做阿布那样的送货工作,还是来福那样的商铺巡访?”
李伟的问题让吴奇一时语塞。
作为皇家的奴仆,他们在外的身份往往高人一等,何曾想过与寻常货郎、工匠一同劳作?
最终,吴奇勉强笑道:“或许可以让他们去作坊里帮忙做事?”
李伟皱眉道:“那些作坊可不是商会的资产!”
严格来说,这些作坊都是沈经的私人产业,李伟只是将产品的生产外包给他们,并牢牢掌控着核心技术。
“大家不都是自己人吗?沈员外觉得呢?”
吴奇见李伟没有回应,便将视线转向沈经,微笑着说道。
沈经面露难色,既不敢违抗,又不想应承下来。
“不成,各自按各自的来,这事就此作罢。\"
李伟语气坚定地拒绝了,他明白沈经不敢违抗,工坊眼下还有重要用途,绝不能被这些人搅乱。
吴奇闻言脸色阴沉,但李伟并不在意,爱找谁告状就去找吧,他可不怕。
“说到皇上,他要香水和白酒各一百瓶,沈老板,你先准备着,尽快赶制出来。\"
想了想,又补充道:“每样再多做十瓶,交由吴公公处理即可。\"
说完又对吴奇说:“麻烦吴公公把这些香水和酒送到宫里,多余的各十瓶算是我送给您的小礼物。\"
吴奇作为皇帝的代表,李伟也不想与他闹得太僵,便额外拿出十瓶香水和酒给他。
这些香水平白值几十贯钱呢。
吴奇听了这话,脸色缓和了些,笑着说:“多谢李大人!”
沈经听后眼睛一亮,急忙说道:“李大人,既然皇上喜欢,沈某愿意献上香水白酒各五百瓶,您尽管放心,我让人多花些功夫,保证不会影响商会生意,吴公公那边也……”
“不必了!”
沈经话音未落,李伟就打断了他的话。
“一百瓶足够了,皇上又不是贪杯好色之人,不需要那么多,你若是有诚意,这其中一半就算你的功劳,我会向皇上提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