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农会
安庆城头,暮色如血,马新贻立于城楼,望着城下熙熙攘攘的百姓,心中五味杂陈。自池州被俘后,萧有和并未对他严加看管,反而是带着他走遍池州各地,让他亲眼目睹太平军改革后的变化。那些曾经满目疮痍的乡村,如今竟有几分生机,百姓们的眼神里也多了一些往日不见的希望。
“马巡抚,可还习惯这安庆的晚风?”身后传来萧有和那沉稳而熟悉的声音,马新贻转过身来,看着他那被余晖拉长的身影,心中不禁生出一股复杂的情绪。
“萧将军,你我皆知,今日之局,非你我所能轻易改变。然在池州所见所闻,确实令我大开眼界。你对太平军的改革,以及讲习所的教书先生所言,皆让我对这天下大势有了新的认识。”马新贻轻叹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思索。
“哦?马巡抚此言,可是愿意与我等一同为这天下百姓谋福祉?”萧有和眼中闪过一丝期待,他深知马新贻的才能,若能将其招揽,对太平天国而言,是一大助力。
“非也,萧将军。我虽看到了一些变化,但心中仍有诸多疑虑。比如,这改革能否真正推行到底?你太平军内部是否能始终团结一心?还有那些朝廷的势力,又岂会轻易放过你们?”马新贻微微摇头,脸上露出一丝忧虑。
“马巡抚所虑,皆是实情。然我等既已踏上这条道路,便早已做好了面对一切艰难险阻的准备。内部虽有分歧,但只要我们心系百姓,这天下大势,终会向着有利于百姓的方向发展。”萧有和坚定地说道,眼中透露出无畏的光芒。
萧有和心里是高兴的,要知道马新贻作为清朝的高级官员,对于朝廷忠心是不必言的,被俘虏时的约法三章也强调自己不会为太平军出谋划策,只是作为观察员留在太平军内。如今开口说太平军的隐患,萧有和觉得这是个好的开始。
于是他将自己准备建立农会的想法也讲了出来,也不求马新贻有什么建议,只是自己在完善思路。
因为他知道历史上有一个政党,一支军队是通过发动工农最后夺取了政权。他在池州播下了种子,看到了湖州移民得到田地后的欣喜,感受到了他们对太平军的态度转变,他决定在安庆再点一把火。
他要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农会!
历史上农会是个什么组织。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清末新政时期。当时,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农业生产的衰微,实业救国人士和资产阶级维新派倡导成立农会,以推动农业改良和发展。清末的农会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组织系统,开展了广泛的农事活动,但其成员构成复杂,组织制度具有近代民主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政府,具有咨询性特点。
萧有和将这一组织提前建立,绝不是为了给大清续命。相反,他要利用农会革大清的命。
他问马新贻道:“马大人,你可知唐朝有个大诗人,他曾在看到耕种的农人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乐府诗?”
马新贻一愣,心道:我只当他打仗是把好手,难道对诗词一道也会?便没有接话,只等着看萧有和说什么。实际上马新贻是知道乐府诗的,乐府作为汉代设立的音乐机构,其主要职责是采集各地的民间歌谣,为皇室服务,同时也负责整理和创作音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使用。乐府诗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它们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生活,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
萧有和没有让他久等,他在安庆城头负手而立,缓缓吟诵出了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插秧歌: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
齐唱田中歌,嘤伫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
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
这首诗还有下阙,描绘了农民插秧的劳动场景,展现了田园生活的自然美和人文美。诗中通过对农民劳作、歌声、笑声以及与计吏对话的描写,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农民的情感世界。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体现了刘禹锡对民间生活的关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但萧有和只需要表达出对农人的同情“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就可以了。”
萧有和望着远方的田野,眼神中充满了憧憬。他缓缓开口道:“马大人,您觉得这田中的农人,辛勤劳作,却常受饥馑之苦,是为何呢?”
马新贻微微皱眉,轻声回应:“这天下乃天命所定,贫富自有定数,农人虽劳作辛苦,却也怨不得他人。”
萧有和摇了摇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非也,马大人。这农人受苦,皆因没有自己的力量去争取自己的权益。我欲成立农会,便是要让农人团结起来,共同对抗这不公的命运。”
马新贻心中一惊,他没想到萧有和竟有如此大胆的想法。他凝视着萧有和,问道:“萧将军,你这农会,究竟是如何个成立法?”
萧有和深吸一口气,开始描绘心中的蓝图:“这农会,首先要将农人组织起来,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力量。我们可以推选有威望的农人作为代表,共同商议如何改善他们的生活。”
“其次,农会要为农人争取土地。没有土地,农人便永远受制于地主。我们要让农人拥有自己的田地,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再者,农会还要为农人提供帮助。比如在遇到天灾时,农会可以组织救援,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同时,我们还要教他们识字,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权利,不再受人蒙骗。”
马新贻听着萧有和的描述,心中本能的有些抗拒。仔细一想又不禁生出一丝敬佩。他虽是清朝官员,却也不得不承认,萧有和的想法确实能为农人带来希望。然而,他心中仍有疑虑:“萧将军,你这想法虽好,但要真正实现,谈何容易。朝廷的势力庞大,你如何能保证农会不被摧毁?”
萧有和微微一笑,眼中透露出无畏的光芒:“马大人,我知晓这道路充满荆棘,但我等已无路可退。只要农人团结一心,这天下大势,终会向着有利于百姓的方向发展。”
马新贻沉默了,他是回民,本质上和那些农人没什么区别。望着萧有和那坚定的背影,马新贻心中开始思考,这天下大势究竟该如何走向,才能让百姓们过上幸福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