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况对方不仅是老父,还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更是喜怒无常、动辄屠戮的人。
你若坚称这是故太子随口所说,当不得真,皇帝若认为你在挑拨离间,后果不堪设想。
故太子乃皇帝逆鳞,触及不得。
稍有不慎,便可能人头落地。
脑袋只有一个,纵使黄子澄无所畏惧,也不愿毫无意义地送命。
但他并未因此退缩。
“启禀陛下,昨日吴王殿下率锦衣卫捉拿梁国公时,定远侯王弼竟召集众人围堵锦衣卫,还对吴王殿下出言不逊!”
“虽经劝解离去,此行为已属大逆不道!”
“此事在京中的武将勋贵中参与人数不少。”
“这些人目无君父,竟敢聚众攻击吴王殿下。”
“微臣以为,对他们必须严惩!”
既然暂时无法扳倒朱允熥,也无法除去蓝玉,那就转而针对其他武将勋贵。
昨日派家丁围堵的勋贵,无疑是蓝玉的亲信,与蓝玉关系密切,才会在得知消息后不顾一切带人前来救援。
带头的王弼更是蓝玉的死忠。
清除这些人,等于剪除了蓝玉的羽翼,同时也能大幅削弱朱允熥的力量。
况且,理由现成。
皇帝陛下眼下不是十分重视吴王吗?
不是要将江山托付给吴王吗?
那王弼等人围攻吴王,岂非罪无可赦?
皇帝陛下怎能不愤怒,不忌恨他们?
要知道,陛下向来不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
黄子澄心中另有盘算,而且这盘算比表面上看到的更为重要。他打算借着处理王弼与诸位武将勋贵**的事情,来延迟正式册立太子的进程。
立储乃国之大事,涉及诸多复杂仪式,需祭天告地、拜祖祈福,程序繁琐。朝廷上下为此必将忙碌许久,直至朝中诸务安排妥当,才会正式立储,以免有所疏漏。
查办王弼等人的案件,正是关键时机。只要抓住这个机会,便能将册立太子的时间暂时延后。或许,就在这一延宕之中,会出现转机。
朱允熥听后心中大骇,立刻领悟到黄子澄的意图。随着日复一日的深思熟虑,他对**争已愈发敏锐。本以为按照历史记载,黄子澄在谋略上不过是庸碌之辈,未曾想他竟也有这般心计。
参劾王弼的理由显而易见,但眼下局势突变,众人皆惊,无人敢贸然行动。若稍有迟疑,册立太子的圣旨便会下达。届时再想借参劾王弼来影响大局,就为时已晚。
黄子澄能在瞬息之间洞悉此节,果断出手,以达成转移焦点的目的,可见其并非全然无智。
不过朱允熥随即释然。世间众生众多,能留名青史者寥寥无几,即便史书所记之人,也未必真的愚蠢。黄子澄出身寒微,全凭自身才能步步高升,会试状元、殿试探花的才俊,怎可能是庸才?
靖难之时虽有过失,但这或许与立场局限有关。他能得到太祖信任,成为皇孙之师,足以证明他并非毫无长处。朝堂之上,哪位大臣是真正愚钝之辈?
朱允熥仍维持悲戚之态,不便表露情绪,亦不能贸然开口,只能静观其变。
---
大殿寂静无声,无人响应黄子澄的提议。
朝堂之上群狼环伺,众人皆能察觉黄子澄之举名为扞卫吴王,实则削其权势。不少人随即推测,这样一来,太子之位的选定或许会被延后。对文官集团而言,这无疑是喜闻乐见的结果。
然而,皇帝近日刚因怒而震怒、痛哭,情绪尚未平复。谁也无法预料此刻劝谏会有何后果,皇帝又会如何反应。于是大臣们纷纷选择明哲保身,无人敢挺身而出。
像黄子澄这样无所畏惧者,终究寥寥无几。王弼以及昨日带人前往梁国公府的武将贵族们赶忙伏地请罪。
“陛下,得知梁国公府遇袭后,我们忧心如焚,念及梁国公一向忠诚,不愿国家失此栋梁,才擅自决定前往救援。”
“后来发现此举不当,遂即撤回,并未引发事端,还请陛下明鉴。”
蓝玉也叩首请求宽恕:“定远侯等人行为虽严重失当,但动机出于忠义。且他们迷途知返,未酿成大祸,恳请陛下酌情处理。”
黄子澄冷笑:“何谓忠义?他们眼中只有将军之名,哪顾得上吴王殿下,还谈什么忠义!”
太祖目光冰冷,沉声质问:“昨日率家丁围攻熥儿的都是哪些人,全数站出来。”
王弼等人面面相觑,深知此事瞒不过皇帝,便各自站到一侧,再度跪下。
武将贵族中近半数之人现身。
太祖吩咐道:“来人,将他们拘押,等待审问。”
朱允熥暗自震惊,欲为这些人求情,话至唇边又咽下,面上神色依旧。
此刻他最好继续维持悲痛姿态,暂不理会外间事务。
反正这些人不过是入狱,若真要救,日后仍有机会。
这些敢于围攻他的家伙,根本不把他这个皇孙放在眼里,理应受些教训。
朱允熥心中百感交集,原以为今日上朝,需助蓝玉脱罪并保全支持自己的武将勋贵。
只要保住蓝玉,他便具备争夺储君之位的资格。
未曾料想局势发展偏离预期。
蓝玉不仅洗清了罪名,还得到了丰厚的奖赏。
令他始料未及的是,老朱竟然将治理大明江山的重任交托于他。
储君的位置仿佛就在眼前。
这简直是之前完全想象不到的结果。
他曾以为还需要经历一段时日的竞争,并通过老朱更多的考察。
甚至能否成功,还是个未知数。
老实说,他之前的境况很糟糕。
连杨士奇都认为,他夺取储位的胜算不大。
然而谁能想到,今天竟取得了全面胜利!
昨天老朱赐予的宝刀,当时他还打算推辞,现在看来根本不必了。
这一局无论怎样算计,都是稳赚不赔。
“散朝吧!”老朱说完这句话,牵着朱允熥走向大殿后方。
身后传来文武百官齐声高呼:
“吾皇****万**!”
……
皇宫深处,一座亭子里。
老朱命御膳房准备了许多美味佳肴,与朱允熥一同用餐。
不过,朱允熥虽然面对满桌的美食垂涎欲滴,却不敢动筷。
演戏必须做到极致,绝不能在关键时刻露出破绽。
“你现在正值长身体的年纪,怎么能不吃东西?身体要是饿坏了怎么办?”
老朱安慰道:“皇爷爷明白你心里不好受,可越是这样,就越要坚强。”
“你不希望让父亲失望,就要努力干出一番事业,告慰父亲在天之灵。”
朱允熥轻轻点了点头:“皇爷爷,我会的!”
“那就先吃饭!”老朱往他的碗里夹了些菜。
“皇爷爷,我真的不饿!”朱允熥说道:“我确实一点也不想吃。”
实际上,他此刻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肚子咕噜咕噜直叫。
但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硬撑着说自己不饿。
“唉!”老朱轻轻叹息一声。
今天的事情再次唤起了他对儿子深深的思念。
他自己又何尝不是食不知味?
“哪怕不饿也得吃!”
老朱板起了面孔。
没办法,朱允熥只好勉强吃了几口。
吃完饭时已到了半下午。
老朱今天没有批阅奏章,而是陪着朱允熥聊天。
“人生有限,皇爷爷年事已高,说不定哪天就去陪你父亲了。”
自从朱标去世后,他也疾病缠身,体力远不如从前。
朱允熥说道:“绝不可能,皇祖父可是**啊,定能活得极久极久,比我允熥还长。”
“傻孩子,别胡言乱语。”太祖笑着斥责,“以后莫再这般讲,允熥正值青春年少,方刚成人。”
“皇祖父已然年迈垂朽!”
朱允熥噘嘴不服气,嚷道:“哪里老了,皇祖父不老,一点也不老!”
“好好好!”太祖被他缠得无奈,只好应承,“皇祖父不老便是。”
“今儿在朝堂之上,朕已命人将王弼等人关押。”太祖谈起政务。
“朕欲让你审理王弼以及那些功臣武将。”
朱允熥微微一震,心跳莫名加快几分。他沉思片刻后问道:“皇祖父想让孙儿如何审问呢?”
“杀!”太祖简洁明快地道出一字。
“王弼等人竟敢领家丁围攻于你,分明是不将你放在眼中。”
“之后又是蓝玉出言劝阻,才将他们遣走。”
“这些人对你毫无敬畏,难以掌控,倒不如尽数处决。”
“你也可借此立威,令朝廷文武百官知晓对你不敬的结果。”
“你即将被立为储君,肩挑大明江山重担。”
“然你年纪尚小,在那些桀骜难驯的武将看来,仍是个毛头小子。”
“少年人主,若想令人信服,实属不易。”
“唯有狠下**,杀得头颅滚滚,杀得血流成河,杀得人人畏惧,方能让众人惧怕你,畏你如虎,你方可震慑他们。”
听到“少年人主”四字,朱允熥不禁一愣。
心想我还没那样呢。
可随即明白过来。
他知道太祖还能活多久,可太祖自己并不清楚。
朱标去世后,太祖常染病。
从太祖的角度看,他已日薄西山,时日无多。
难怪历史记载中,朱标一死,太祖便迅速对蓝玉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