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懂得如何打仗吗?
凭什么做众多武将勋贵的老师?
此时的李景隆完全忘记了自己也没上过战场,缺乏实战经验。
可是……连燕王都主动拜师,自己又能怎样呢?
他不禁感到心烦意乱。
好不容易穿戴整齐,他再次瞄了一眼黄子澄递来的帖子,脑海中灵光一闪,开口说道:“叫那个黄子澄进来。”
下人们立刻前去传达命令。
此时,黄子澄正在曹国公府的门房等候,已经等了很久。
他表面上镇定自若,端坐其中,神情平和。
然而内心却早已对对方怒骂无数。
这些武将出身的贵族,一个个架子十足。
根本不把文官放在眼里。
殊不知自己也是倚仗父辈的余荫才站在这里。
若非现在需要李景隆的帮助,他早就拂袖而去,怎会忍受这种委屈?
将来若有机会扶持献王登基,必定要让这些武将尝尝厉害。
打天下时可以用他们。
可如今天下已定,该是“飞鸟尽,良弓藏”的时候了。
日后治理国家,还得靠我们这些文官。
至于那些武将,全部剥夺兵权,打发回家养老就行。
要是有人因此心生不满,甚至反叛,那就统统铲除。
正当他思绪万千之际,已有仆人前来。
“黄大人,曹国公请您。”
黄子澄急忙起身,收敛心中不满,恭敬地说:“麻烦引路了。”
……
皇宫内。
老朱像往常一样,翻开《大明日报》。
“不错,写得很好!”
“我年轻时就是这样。”
看着报纸上的文章,老朱拍手称赞。
“当年我为了天下奔波,四处行善,救助英雄豪杰,惩治恶霸,美名远扬。”
“不知道做了多少惊天动地的事。”
“可笑现在的起居郎,只知道记录我如今的小事,完全忘记了我早年的英勇事迹。”
“还是大明日报好!”
“把我以前的事都补上了,哈哈!”
老朱读得开怀大笑。
随即,他的目光转向后面的内容。
那里正报道着大明军事学院正式成立并开始招生,以及朱棣公开拜师的消息。
“咦,这个办法很是巧妙。”
老朱频频点头。
“没想到,熥儿竟然能让他的四叔达到这种程度。”
他一直担忧,朱允熥提出的建议虽然很好,但武将勋贵们自视身份高贵,不愿意进入军事学院学习。
不曾料到,朱允熥竟使出了这般手段。
燕王一马当先,其他人自然也不再故作高深。
老朱深知朱棣的脾性,明白他这么做,定是被朱允熥逼迫,这才不得不如此。
但朱允熥这般迅速就降伏了燕王,着实令老朱欢喜。
这也表明,日后他掌控大明江山之时,也将轻松驾驭其他官员、功臣以及皇族宗室。
老朱把报纸逐页看完,心境甚佳。
此时,吉垣自外而入,送上锦衣卫密探与检校们探查到的情报。
老朱并未立刻查看,而是询问吉垣:“那天派人给吴王报信示警之后,吴王有何反应?”
吉垣躬身答道:“吴王只说知晓了,别无他话,似乎全然不觉惊诧。”
老朱脸上的笑意渐消,神情多了几分凝重,又掺杂些许萧索与倦意。
他抬头望向天空,轻轻叹了一口气。
“吴王早已心中有数。”
“他只是不愿对我们提起,以免伤了骨肉情谊,真是个孝顺的孩子!”
感慨一番后,老朱才打开先前递上来的密报。
“户部尚书赵勉与其岳父翰林学士刘三吾饮酒时,谈及监国吴王不懂财政,胡乱施政,必将引发大乱。”
“赵勉称,商税从三十税一改为十五税一,肯定难以推行。”
“赵勉还说,如今吴王要他交出国库,迟早还会收回。”
老朱看到此处,愤怒地冷哼一声,眼中杀气微露。
“这个赵勉,胆子太大,竟敢非议吴王。”
老朱发泄完怒火,又喃喃自语道:“不过,这商税从三十税一改为十五税一,是不是征得太重了些?”
“我虽重农抑商,但各地物资流通,都依赖商人。”
“若加重税收,恐怕物价随之上涨,会给百姓生活带来困扰。”
“再说,商税占比较低,即便加倍征收,对国家财政影响也有限,熥儿不会不明白这点,为何要这么做呢?”
老朱思绪飞速运转,很快又认为朱允熥此举必定有其深意,暂且观望再说。
随后,他想起另一件事,问道:“我记得之前有人报告,熥儿派去查封户部账簿和国库的,是一位老僧?”
“正是如此!”吉垣急忙说道,“这人法号道衍,本名姚广孝,在燕王府时伺候过燕王,最近才转到吴王麾下。”
太祖皇帝立刻想起此人。
姚广孝?
这不是之前熥儿告状说他挑唆燕王为非作歹、需要严惩的人吗?
怎么现在熥儿竟然对他委以重任?
难道这人真有惊世之才?
正在思忖间,吉垣从怀中取出一本册子,说:“姚广孝接管户部账簿后,正带着人一边核对数字,一边重建账簿。”
“不过,他采用的记账方式与以往大相径庭,听说叫做复式记账法。”
“姚广孝重新培训了一批账房先生,让他们按照复式记账法建账。”
“探报已将此法详细记录下来,并抄录了一份用复式记账法新建的账本。”
“奴才对此一窍不通。”
“唯有请陛下亲自过目。”
太祖皇帝听后,接过账本仔细查看。
初看时有些迷糊,但越看越入神,眼中露出深深的震撼,久久不能平息。
太祖出身贫苦,因此在他发达后,对钱财事务尤为上心。
以前户部每笔账他都要亲自核算一遍。
近年来年事渐高,精力不济,才慢慢放手。
但他对如何记账、算账、管理账务,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
在这方面,他堪称行家。
对于复式记账法,太祖很快领悟其中精髓。
“好方法,这复式记账法实在是妙!”
太祖大声赞叹:“此法令人叹为观止,妙哉!”
“若我大明户部用上复式记账法,账目必将更加清晰。”
“姚广孝,真乃奇才!”
他当时并不知复式记账法出自自己的孙子。
得知姚广孝在推广此法,便理所当然地以为是他所创。
对姚广孝的看法顿时彻底转变。
“朕定要见他一面。”
太祖吩咐道。
“遵命!”吉垣赶紧答应,“奴才即刻召姚广孝前来觐见。”
说完正欲离开,却又被太祖喊住。
“稍安勿躁。”朱元璋缓缓站起,一边踱步一边说道,“此事不必急于一时。”
“吴王真是慧眼识珠,先是用了杨士奇,如今又招来了姚广孝,这两人都是难得的大才。”
“咱们不妨再等等,看看吴王推行的商税改革、建立大明银行以及发行新币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成效。到那时再见姚广孝也不迟。”
吉垣低头躬身施礼,“遵命!”
朱元璋重新坐下,翻开另一份密报。
“黄子澄与方孝孺对吴王创办大明军事学院之事甚是不满,他们派遣更多人散布吴王应登基称帝的流言,企图借此激怒陛下。”
“这两个糊涂虫!”朱元璋冷哼一声,“我本还以为他们可靠,现在看来,这两人都愚蠢且居心不良。”
过去他对朱允炆身边的人都颇为信任,尽管也有监控,但并不太放在心上。
搜集到的情报不多,也没发现他们有什么严重的问题。
而且那时他对朱允炆的看法不同,对他的行事风格也多了一份宽容。
即便得知他们私下传播吴王该为储君并登基称帝的言论,朱元璋认为这不过是他们忠心的表现,想要帮助朱允炆一把。
为主子尽忠,并非不可理解之事。
然而现在既然他自己已经明确表态,要让吴王继承大统,甚至让他监国,他们仍然不罢休,这就显得别有用心了。
不过,他们的行为实际上对提高吴王的民间声望很有好处,朱元璋对此倒是乐见其成。
这也恰恰说明了他们确实愚蠢,还以为这种做法可以损害对手的利益。
殊不知是在为对方做嫁衣裳。
自从对吕氏和朱允炆产生疑虑后,朱元璋便命令锦衣卫的密探和检校加强对他们的监视,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异常情况。
他突然想起那天让自己孙子朱允熥拜方孝孺为师的事情。
方孝孺高傲拒绝,朱允熥也丝毫没有拜师的意思。
“还是吴王看得清楚啊,早就识破了方孝孺的真面目!”朱元璋不禁感叹。
他对这个孙子越来越喜爱了。
感慨过后,朱元璋继续阅读密报内容。
“今日黄子澄前往拜访曹国公李景隆,在门口苦苦等候许久才得以相见,具体意图不明。”
朱元璋的脸色立刻再次严肃起来。
“黄子澄到底想做什么呢?”
“李景隆这小子长相出众,威风凛凛,深受勋贵阶层青睐,且生性爱慕虚荣。”
朱元璋忽然精神一振。
“老四主动拜入门下,其他人自然不得不随之效仿。”
“依李景隆的性格,此事定会心存不满……黄子澄今日前来拜访,无疑意在挑唆他从中生乱。”
他的眼神瞬间锐利如刀。
须臾,朱元璋叮嘱道:“等明日送报之人上门,找机缘悄悄告知他,让他传递消息给吴王。”
“告诉吴王,按我们所议,放手去做。”
“凡有胆敢阻挠办事者,无论是皇亲贵胄还是功臣之后,皆可依法惩处。”
“具体如何操作,由他自己决断,无需再提前奏报于我。”
……
朱元璋其实对李景隆颇有好感。
此人仪表堂堂,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好印象。
况且,李景隆是李文忠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