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营这边热热闹闹的庆贺着冯觉的胜利,而此时靠近北方的三郡却在商议着该如何将百姓安全的迁徙到长城以北去。
旬阳郡,中原郡,燕山郡。
这三郡地处北境,除去北境八城独立于郡县制之外,这三郡算是距离长城最近的乾国土地了。
“说说吧。”旬阳郡信任郡守魏建安揉着额头,轻声说道。
“陛下的命令其实说的很清楚了,优先军属!”师爷苦笑着说道。
“这我知道。可是北境长城之外的沃土,世家不会轻易放弃的。我们现在需要商量出一个结果来,既不得罪世家,又得做到优先军属!”魏建安苦笑着说道。
“唉,世家权势,帝王之令!”师爷也发愁。
皇帝一道命令,底下的人就得劳心费神。
皇帝努力平衡朝堂,而底下的人自然也得平衡世家和普通百姓。
其实大差不差。
只不过皇帝到底还是权势最大,平衡起来轻松许多。
“我觉得,就遵照执行吧。”师爷叹息一声,无奈的说道。
“世家若是寻来呢?”魏建安问道。
“圣旨直接扔他们脸上试试看?”师爷说道。
魏建安无语。
“算了,世家又如何,我还说文公的弟子呢,比起后台来,我也是不虚的。”魏建安心里默念,给了自己一个安慰。
“就按陛下说的来。”魏建安认真的说道。
师爷点点头,转身去写告示。
同样的事情中原郡和燕山郡自然也逃不掉。
而中原郡的郡守却选择了平衡。
也就是世家和军属对半。
燕山郡则是因为靠近北境长城,所以根本不在意什么世家。
有本事你去找冯城。没本事我去找冯城。
北大营的兵,有三成都是燕山郡人,燕山郡的世家也多是军户出身。
所以燕山郡的郡守接到皇帝命令之后便直接发下了告示。
唯一有些不太好办的就是,燕山军户太多。还得筛选一番。
迁徙这种事,对于百姓来说是算不得什么好事的。
老百姓们其实是不愿意轻易离开生活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故土的。
他们所有的一切几乎都在这里,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只到过县城而已。
他们守着自己的土地,春耕秋收。
年复一年。
突然让他们远离故土,去往未知的长城北方,一时间他们都是难以接受的。
所以赵华章的圣旨里写明了军属。
因为北大营的兵,大多出自北境八城和这三个郡。
军属或许要比普通农户更有去往北境的意愿。
而且,冯城在北境,对于他们来说,只要这位衍公身在北境,那便是可以安稳的日子。
旬阳郡城。
“告示上写的什么,我不识字,给我念念。”
“昭告天下,衍公冯城击破契族,数千里草原归我乾国。今上有令,北方旬阳郡,中原郡,燕山郡,择军属家庭,迁往北境长城之外的广袤草原。”
“啥?迁徙?”
“哎吆我这一家老小,如何迁徙的过去。”
“老朽生在旬阳,长在旬阳,死去以后也想葬在旬阳。北境再好,与我何干!”
“人说了,是军属家庭优先。”
“我父亲和两位兄长都在北大营当兵,我们家可以去。”
“哈哈哈,我哥哥在十一兵团。我也可以同去。”
旬阳郡中,百姓们都有各自的心思。
许多人是愿意去的。
因为军属。
而世家则是注重利益。
“魏建安,你这般行事,不怕我旬阳诸多世家联手参你?”陈家家主厉声喝道。
“你可滚你的蛋吧你。有能耐找陛下去说理!跟我横什么?我怕你?怕你有牙啊?”魏建安毫不客气。
“你你你!”陈家家主一口气闷住,差点憋过去。
“你什么你,你惹不起皇帝,难道你就觉得惹的起我?我可是文公的弟子。你第一天知道吗?”魏建安厉声喝道。
陈家家主败退。
魏建安摇头叹息。
终究还是得罪了这些世家。
别看这次只来了个陈家家主,可是陈家家主在衙门吃瘪的事情很快就会在世家之中传遍。
或许这位陈家家主就是世家选出来的一个代表,想来探探他魏建安的底。
世家也需要知道朝廷的态度。
如果朝廷的命令真是这般生硬的执着于那些军属,那这帮世家也毫无办法。
世家只是传承久远,财富较多罢了。怎么可能斗得过朝廷。
再者说了,世家子弟从政的也极多,从未见过那个世家举事跟朝廷对抗的。
“魏建安真是该死!”
“呵呵,这家伙到底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才来多久,就敢这般开罪我世家。”
“可是我们没有捞到任何好处,贸然对付魏建安,是否会得不偿失?”
“这位郡守大人的背后是文公。”
“现在主要的问题并不是魏建安如何,而是我们应该怎样从那些穷鬼手中获取一些名额。毕竟北境那么大,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更进一步!”
“对付军属?你得明白,衍公可是还活得好好的的呢!你怕是得了失心疯了。如果你们的主意是想要对付那帮军属,那恕不奉陪。”
“稍安勿躁!”
“不错,我们可以合理对付那帮泥腿子。比如交易。”
“不错,使些银钱,能顺利从他们手中买到名额也不算亏。”
“你以为兵部是一群死人?还是说户部是一群死人?谢长林可是从北大营直接调任回去担任的兵部尚书!”
“蛋,左一个不行,右一个不行,怎么着?认命?”
“罢了罢了,魏建安这混账。”
世家第一次不欢而散。
既得利益者和利益体本身无法统一,世家自然不愿意付出那般巨大的代价。
而这事儿在中原郡就完全不同。
“军属啊?我刚刚在宇安买了小院子,我就不去了。”
“我也不去了,我家那口子也快退伍回来了,用不了几年。”
“就是就是,那些穷苦人去吧,我们不必去了。”
“听说那些世家子弟也想去,让他们去也可以。”
“是极是极。”
中原人是这等想法。
因为中原虽说算是北方,可是一般来说这地方是最平和的。
所以中原人尤其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故地。
而燕山郡则完全相反。
“去草原?放牧?”
“听说衍公让我们种植一种耐寒作物,不晓得比红薯如何。”
“既然是衍公说的,那估摸着没什么问题。”
“该去问问郡守,我们何时动身。”
“这次邀请世家跟我们一同去?”
“自然是要一同去的,毕竟他们商路通达,我们种好了作物,也能卖得出去才最好。”
“走走走,去衙门问问郡守。”
燕山人呼呼啦啦拥向衙门。
他们对于世家没有什么防范,因为燕山的世家子弟一样喜欢参军多过从政和从商。
许多世家其实在根本上就是军属。
燕山民风彪悍,这样的事儿他们并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
离父子亲人更近不说,还给划分土地,对于燕山人来说,这是天大的好事,不必去争抢,一定得要互惠互利才是最好。
乾历二十五年三月初一。
影响整个乾国的一场大迁徙开始了。
乾国北方三郡,近千万人的大迁徙。
北大营。
中军帐。
“三百里外,一千万人也是够多的了。这样的话,每家每户能分到的土地就得降下来了。否则我可能需要将整条长城往北移动。”冯城皱着眉头对着传讯令牌一阵轻语。
“少一些没什么的吧?”赵华章问道。
“关键并不是少一些,而是只有一成。原本一户人家,我们当时按三口之家算。一百万人出长城,那时候每家每户能有进五千亩左右的草场,而如今你送一千万人过来,我们还得跟拓拔般若抢上几百里才能够用。”冯城无奈的说道。
“再出三百里即可。每户五百亩左右的土地,也够了。”赵华章笑着说道。
“你不知道,这里的草场是个放牧不假,可是一到冬天,大雪封山。牲畜根本没有吃食,而正常的五百亩草场,如果仅仅用来放牧,那自然可以,关键乾国百姓是喜欢种地多过放牧的。”冯城说道。
“倒也是。有什么适合北境长城之外的土地生长的作物吗?”赵华章问道。
“红薯就挺好。”冯城说道。
“红薯啊。需求量不算太大。如果市面上突然多出一大批红薯来,价格方面恐怕不好控制。还有别的吗?”赵华章问道。
“小米似乎也可以。”冯城思索了一下之后有些犹豫的说道。
赵华章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