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十一日,被酒色掏空了身体的汉灵帝刘宏,终于迎来了生命的终结。
在洛阳皇宫的嘉德殿内,他咽下了最后一口气,驾崩了。
临死之前,他满心都是强烈的不甘。
是啊,他很不甘就这样英年早逝!也不甘自己最疼爱的幼子刘协没能顺利登上皇位……
可对于一个将死之人来说,即便有再多不甘,也只能带着无尽的遗恨,撒手人寰了。
手握重兵的大将军何进,自然不想放过这个拥立自己外甥为帝的绝佳机会。
毕竟,在他眼里,像霍光、窦宪、梁冀、窦武这些外戚同类以大将军的身份擅权专政,正是他此生心心念念想要达成的目标。
中平六年四月十三日,十四岁的皇长子刘辩在何进为首的士人集团拥立下,顺利登上了皇位,史称汉少帝。
由于少帝年纪尚幼,暂时由何太后临朝听政。
这何太后与她兄长一样,对那些以太后之尊掌控朝政多年的人物崇拜不已。
远的来说,像吕雉以女主临朝,掌控朝政十六年,威慑四方。
近的,又有邓绥(汉和帝皇后)、梁妠(汉顺帝皇后)、窦妙(汉桓帝皇后),一个个都是她在心中顶礼膜拜的偶像。
马上就要到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了,兄妹俩心里不约而同各自打起了小算盘,都想把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他们全然没有料到,那些被他们奉为偶像的人,无论是才能还是心胸,都远非他们兄妹所能比拟。
还没等他们真的把事情办成,兄妹俩就开始互相拆台了。
士人集团暂时依附在何进麾下,他们可是与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团势如水火的。
这样一来,何进的对头自然而然就成了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
而何太后一心独揽大权,根本不想把到手的权力分给别人,哪怕是自己这个亲哥哥。
有邓绥、窦妙等人的珠玉在前,她自觉既有资本,又够资历,怎么就不能成为下一个她们呢?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我何灵思,也熬出头啦!
然而,她不过是一介女流,兄长又因权力的纷争和她有了矛盾,显然是靠不住的。
深居皇宫,除了曾经帮助过她的十常侍那群宦官,她还能依靠谁呢?
而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在汉帝刘宏驾崩之后,急需一个新的靠山。
何太后刚刚垂帘听政,有着极强的权力欲望,急需人手为她跑腿做事。
而她亲兄长何进却与士人集团搞在了一起,站在了她的对立面,已经不可能再依仗他了。
所以,何太后与十常侍一拍即合,迅速组成了一个新的权利集团。
可以说,这兄妹俩或许从来就没想过“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道理。
眼里只盯着自己眼前的利益,都想独占那块“肉”,就连亲兄妹也做不成了。
于是,以“何进加士人集团”就和“何太后加十常侍宦官集团”之间的权力争斗愈发激烈了。
为了迫使亲妹妹何太后就范,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秘密商议,打算诛杀依附于她的十常侍宦官集团。
为了各自的利益,这对亲兄妹竟连表面上的和睦都无法维持了。
此时,横亘在何进面前的最大阻碍,并非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而是自己的亲妹妹。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可笑?可事实就是如此。
俗话说“疏不间亲”,连至亲之人都不肯相信,不肯依仗。
却指望外人来帮忙,怎么可能成事?
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活雷锋,无论是士人集团也好,宦官集团也好。
何进一心想要掌控士人集团,可士人集团实际上也是想掌控他啊。
何太后想借助宦官集团成事,可宦官集团同样想通过掌控何太后来维持他们的权势。
与狼共舞,与虎谋皮!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为了胁迫何太后,诛杀宦官,何进决定秘密召集董卓等外兵进京。
对外宣称是“清除君侧奸佞”,实际上是想借助外兵向何太后施压。
当何进和幕僚们商议对付何太后手下“十常侍”的办法时,袁绍建议道:“应该召集四方英雄豪杰,率兵前来京城,将那些宦官一股脑儿全杀了。”
曹操立马就表达了反对意见!他说道:“宦官之祸,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败也!”
用今天的白话文来说,意思就是:宦官为祸自古皆有,但君主不该给他们那么多权力和宠信,导致局面失控。要治他们的罪,只杀首犯,其他人交给狱吏就行了。没必要大张旗鼓召集外兵,不然计划泄露必然失败,只会加速祸患爆发。
何进听后,愤怒地说:“难道你曹孟德也存着这样的私心?”
何进一直都看不上拼命想要融入自己团队的曹操,觉得曹操是宦官之后(其祖父曹腾是宦官)。
所以认为曹操的建议“只除首恶”是为了袒护其他宦官,肯定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其实在那个时候,何进牢牢掌控着京师洛阳的所有兵权。
按照曹操所说的方法,或许真的能把“十常侍”轻而易举地诛杀掉,而且相当有效。
所以曹操被赶出去的时候,悲愤地甩下一句:“乱天下者,必进也!”
同时,卢植、郑泰这两位德高望重的当世大儒也表达了反对意见。
卢植是闻名海内的儒学大家,郑泰同样影响力巨大,他们的话语权远非小小的曹操可比的。
董卓曾经在卢植麾下听命,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卢植会不知道?
郑泰更是为此愤而辞职,在临走前,他还和荀攸表示,何进绝非成就大事之人。
但即便如此,也没能改变何进的决定。
何进一心想要把所有宦官一网打尽,让自己妹妹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从此再也无法对他构成威胁。
当深得他信任的袁绍提出了召集外兵进京的建议时,他立即就同意了。
以袁绍之能,又怎会看不到这一计划存在的风险?
可他偏偏是这样做了!为什么?
答案很简单,因为他背后的士人集团,甚至是他汝阳袁氏需要他这样做!
召集的是哪些人?并州刺史丁原、东郡太守桥瑁、以及屯兵河东郡的董卓!
这是因为在他袁氏家族看来,桥瑁(其叔父桥玄曾得到袁隗的提拔)、董卓都可以算是他们的门生故吏。
而何进也天真地认为,这三人都会听从自己的号令。
实际上,何进虽然同意召董卓进京,但心里对董卓并没有完全信任。
从何进只允许董卓驻扎在长安的上林苑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
长安与洛阳相距足足三百多里,何进再怎么糊涂也不至于毫无防备。
可袁绍却擅自做主,假传何进的命令,让董卓的大军直接驻扎在了洛阳城外的平乐观。
后来,何进得知董卓并未按照他的要求驻扎在长安,而是一路风尘仆仆直接朝洛阳赶来了。
惊讶之余,立刻派使者种邵前往渑池,阻拦董卓,不许他继续前进。
在和平时期,何进的这一招或许真能起作用。
可如今正值局势动荡不安之际,董卓哪会把他派去的种邵放在眼里?
虽然如此,但种邵毕竟是大将军何进派来的使者,代表着朝廷的颜面,董卓该怎么应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