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县石梁河镇的晨雾还未散尽,王老汉的铁锨头撞上焦黑秸秆时,溅起几点火星般的碎屑。他蹲下身,腐草味混着焦糊味钻进鼻腔,秸秆堆里那截蜷曲的酒红色发梢在晨风里微微颤动,像条被烤焦的蛇。
“作孽啊……”老汉浑浊的眼球猛地收缩,铁锨“当啷”砸在田埂上。他跌跌撞撞往村道跑,胶鞋踩过湿润的泥土,惊飞了电线杆上的灰雀。
陈立军的保温杯刚抿了半口,值班室电话就炸了。听筒里传来派出所民警的喘息:“陈队,南洼村秸秆堆里……有具烧焦的尸体!”
越野车碾过乡间土路时,晨露还沾在麦苗尖上。警戒线外围了二十多个村民,老支书正扯着嗓子劝离凑上前的老汉。陈立军掀开警戒带,腐肉混着汽油的气味扑面而来,比他想象中更刺鼻——焦尸案总带着股令人作呕的甜腥,像把烧红的刀捅进胃里。
秸秆堆呈不规则圆形,直径约两米,边缘残留着几截断绳,绳头还连着小块编织袋碎片,印着“东海县第二建材厂”的字样。尸体蜷缩在中央,头部朝向西北,双臂交叠在胸前,碳化的皮肤裂开细小的纹路,露出底下暗红的肌肉组织。最诡异的是,死者右肩处还挂着半片蓝色布料,菱形格子图案明显是男装睡衣的款式。
“老周,能看出死因吗?”陈立军蹲下身,避开滋滋冒油的秸秆灰。法医老周正用镊子夹起一块焦布,闻言抬头,镜片后的眼睛泛着血丝:“初步看是机械性窒息。气管里卡着血凝块,肺叶没吸入性损伤,说明火烧前就断气了。”他用手电筒照向死者颈部,碳化的皮肤下隐约有条青紫色勒痕,“头部有钝器伤,应该是先被击打,血流进气管堵死了呼吸道。”
陈立军的手指划过地面,指尖沾上层细腻的白色粉末——不是骨灰,是某种塑料燃烧后的残留物。不远处的泥地里,半枚模糊的鞋印嵌在湿润的土中,尺码42,鞋底纹路像某种运动鞋。最关键的是,他在尸体脚边发现了个直径约三厘米的白色塑料盖,边缘还沾着未烧尽的蓝色纤维。
技术组的强光手电扫过秸秆堆时,陈立军注意到燃烧痕迹异常:火堆中心温度最高,秸秆却呈放射状倒伏,更像是凶手将尸体放置在中央后,围绕四周堆放可燃物,再用助燃剂点燃。“汽油。”老周突然开口,用物证袋装好的残留物在阳光下泛着微光,“燃烧后的碳链结构,和加油站卖的92号汽油吻合。”
死者耳坠还剩一只,银质蝴蝶造型,左耳垂有撕裂伤,像是被暴力扯下。衣物几乎全被烧毁,但腰间残留的布料让陈立军皱眉——男士睡衣的剪裁,尺码明显大过死者身材,领口处还有块洗褪色的卡通图案。他掏出证物袋,将布料展平,突然瞥见死者左手无名指根部有圈肤色异常,像是长期戴戒指留下的印子。
“登记失踪人口了吗?”陈立军问旁边记录的警员小张,视线却没离开尸体。小张翻着笔记本:“周边三村都问过,近半个月只有个去浙江打工的妇女断了联系,但家属说她染的是栗色头发。”他顿了顿,“死者这头发……酒红色,在村里挺扎眼的。”
远处传来汽车引擎声,痕检科的老吴提着勘察箱走来:“通往现场的土路上有新鲜车辙,面包车或三轮车,后轮轴距较宽。”他蹲下指向尸体右侧,“那边的麦田有踩踏痕迹,脚印和现场鞋印吻合,应该是凶手抛尸时留下的。”
不锈钢解剖台上,死者的面容已无法辨认,下颌骨却保存完好。老周拿着放大镜凑近:“左侧犬齿有修补痕迹,填充物是树脂材料,应该去过正规牙科诊所。”他掀开胸腔,肺部的苍白与烧焦的皮肤形成触目惊心的对比,“死亡时间一周左右,也就是3月27到29号之间。胃内容物只有少量面条,推测最后一餐在死亡前4-6小时。”
陈立军盯着病理报告,突然想起现场那半片睡衣残片。男士睡衣、独居男性、本地编织袋……他的手指敲了敲塑料盖上的标号——证物07号,东海县塑料三厂的产品,这种盖子常见于5升装食用油桶。“把周边五公里内的独居男性列个表,”他掏出手机拨通电话,“重点查离异、有交通工具的,特别是近半个月买过汽油的人。”
夕阳给秸秆堆镀上层血色,陈立军蹲在警戒线外,重新梳理时间线。3月28日晚,凶手在某处杀害死者,用交通工具运至此处,焚烧尸体后离开。现场没有拖拽痕迹,说明死者遇害时可能已失去行动能力,而男士睡衣暗示案发时两人处于私密环境——卧室或住所。
“陈队,”小张跑过来,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纸,“加油站排查有发现。城郊‘利民超市’的老板说,3月28号下午有个男的用白色塑料桶买汽油,说车加错了油。”他指着纸上的潦草记录,“那男的开辆破旧的五菱宏光,车牌号尾数379,老板记得他住在附近小区。”
晚风掀起陈立军的衣角,他望着远处袅袅升起的炊烟,突然想起死者耳坠上的银饰——蝴蝶翅膀的纹路,和自己妻子买的那对很像。证物袋里的塑料盖在暮色中泛着微光,像块等待拼图的碎片。秸秆堆里的焦尸,男士睡衣,本地生产的编织袋,还有那桶来路不明的汽油……这些线索像张无形的网,正在东海县的乡野间缓缓收拢。
台灯在陈立军的笔记本上投下圆形光斑,第17次写下“张大东”这个名字时,他的笔尖划破了纸页。这个35岁的离异男子,住在案发现场三公里外,有辆尾数379的五菱宏光,三个月前刚从建材厂辞职。户籍照片上的男人眼神空洞,嘴角下垂,像道永远不会愈合的伤口。
“陈队,”小张抱着一摞资料推门进来,“张大东的邻居说,3月28号凌晨听见他家有吵架声,女的喊了两声‘你别逼我’,接着就是‘咚’的闷响。”他放下资料,手指划过监控截图,“还有,他上周刚粉刷过卧室墙壁,用的是‘东海牌’乳胶漆,和现场编织袋上的厂址吻合。”
陈立军站起身,椅子腿在地面刮出刺耳的声响。他望向窗外,刑警队大院的梧桐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远处传来零星的狗吠。证物柜里,那半片男士睡衣残片正躺在密封袋中,蓝色的格子图案仿佛在诉说某个未完成的夜晚——当爱情变成执念,当谎言织成罗网,那个染着酒红色头发的女人,终究没能走出那个充满汽油味的黎明。
他戴上警帽,走向停车场。后备箱里的勘察箱微微发烫,仿佛装着整个春天的秘密。秸秆堆里的焦尸,不过是个开始,而真相,往往藏在那些被反复粉刷的墙壁下,藏在冰柜最深处的谎言里,藏在每个深夜未发送的消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