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城守营的职责是负责守城,正常情况下,李世安是不能调走的。
除非朝廷允许放弃苏州城。
或者李世安有重大战略需要,并且调走也是需要向皇帝和兵部报备的。比如,上次杨定文带走苏州城城守右营。
原因就是金陵大战需要。
当然,最终因为与陆建瀛不合,这个右营被陆建瀛强行留在了金陵。
而抚标不一样,
抚标的作用就是保护巡抚和巡抚衙门,他去哪,抚标就能跟着去哪。
只要自己不违反朝廷律法规定。
更何况,他还兼着兵部侍郎衔。
两千绿营兵,外加三千桂系练勇,他现在可以直接管辖5000军队。
全省受到他节制的其他绿营兵与地方团练,这些他直接忽略不计了。
因为给其他兵马下令,
那些主将有各种合理的理由拒绝。
接下来的时间,李世安一边处理一省政务,一边招募补齐兵勇。
仅仅三天,他就有些受不了了,他宁愿带兵打仗,也不愿处理公文。
这个时候,
他又想起幕僚的重要性,也终于理解,清朝官员为什么设置“幕府”了。
他现在升任了江南巡抚,百越按察使的职位自然就没了,黄绍恒也就没必要再在百越呆着,正在赶过来的路上。
值得一提的是,
这次李世安破格提拔了,他的爷爷与父亲并没有跟着升职。
尤其是他的爷爷没有像张敬修一样,从右江道员升百越按察使。
百越按察使从其他地方调任。
李世安也能理解,毕竟自己的便宜爷爷与老爹后劲不足,跟不上了。
……
苏州城,巡抚衙门
李世安正坐在书案前,凝视着堆积如山的公文,眉头紧锁。
因为太平军封锁长江中下游,百越与这边的信息不太通畅,路途遥远。都一个月过去了,黄绍恒依旧没有抵达。
这些日子,可是愁坏了李世安这个富家子弟,虚岁二十一的年轻人,硬是被熬成一个五十岁的大爷一样。
太平军的出现,把这个原本富庶的江南,搅的是昏天黑地的。
此时,邓绍良率军在离扬州城十里的甘棠桥附近观望,迟迟不敢进攻。
他这些人出兵,虽然大头在朝廷,可是包括江南、江北大营的开销。李世安这个巡抚也需要负责筹措相当大一部分。
如果钱粮运输不及时,因此战败,他也是需要负责相当一部分责任的。
最近这段时间,
这三方,胜仗一次没打,向朝廷和李世安要钱粮倒是越来越频繁。
李世安一开始还认真对待,可是他没多久就反应过来,学聪明了。
毕竟,又不是他自己带兵打仗,打赢了功劳也不是他的。
于是他只是象征性的号召苏州的地方乡绅乡绅捐资,弄了一批钱粮,让冯南干这个临时水师统领送去了江南大营。
他不是那些贪污的封疆大吏,也不是朝廷的死忠,所以他对这些地方乡绅还是很柔和的,不存在强行征收。
也因此得到了大部分乡绅的好评,同时也让一部分乡绅觉得李世安好欺负。
这个时候蒋彪这个狗腿子就该出场了,直接让这些人加倍征收。
这些钱还用在李家军身上。
“老爷,妾身给您整理好了!”甜美的声音让李世安眉头舒展不少。来人正是李世安提升为第一小妾的丫鬟。
傅善清!
李世安一把将美艳少妇抱在怀中,深情说道:“清儿,辛苦你了…”
李世安也是在温柔乡中无意抱怨,才得知这个“小寡妇”还是一个才女。
虽然家道中落,但不愧是出身书香门第,至少也是举人之才。
于是一向喜欢躺平的他,在缺少幕僚的情况下,直接让她当幕僚。
只是不在明面上处理公文。
平日里都是傅善清把每日的公文分门别类,一些小事情简单给出建议。
节约了李世安大量时间。
不给大事情提建议,也是为了防止错误的建议影响李世安的决策。
“有才华,懂分寸!”
“确实是个贤妻良母。”
这是李世安给傅善清的评价。
要不是这个时代限制,要不是他为了官场身份,他都想直接娶为正妻了。
只可惜,这个时代限制。
傅善清虽然是原装货,是真正的极品“少妇”,但就是不够资格当正妻。
至于冯素贞,
那个只是朦胧的初恋罢了。
不管是这个世界,还是后世那个自由恋爱的世界,有几个人娶了初恋?
心动、恋爱,
与结婚过一辈子,
其实并不是一回事。
结婚大事除了没钱的柴米油盐,有钱的也要考虑圈子地位。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有才华,知进退,懂分寸,这才是男人的良配。
冯素贞,是第一个让李世安心动的人,那只是初恋,不管是性格,还是两人现在的阶级对立,都不是良配之人。
喜欢躺平的李世安也看的开,顺其自然,他不忍心伤害对方。
但也不会特意去寻找。
更加不会让对方影响自己的事业。
李世安一边享受着傅善清的服侍,一边快速的处理公文,不时的还问一问对方的建议,速度不自觉加快了。
正当李世安要进行下一步行动时,门外响起了仆人的敲门声。
李世安赶忙正了正身子,清了清嗓子,沉声说道:“进来,有什么事?”
仆人进来行了一礼,说:“大人,有个叫赵烈文的年轻人求见,说有关于西洋器械与练兵之法的要事相商。”
李世安听闻“西洋器械”与“练兵之法”,眼睛瞬间一亮。
最近求见他的人很多,
不是官场上的下属,就是一些地方乡绅,要不就是一些求官之人。
一开始他还一个个亲自接见。
毕竟,他没有看不起任何人。
包括那些想花钱求官之人。
原因嘛,很简单,
在这个时代,花钱买官的,也有不少有能力的,不会比科举的差。
比如他的便宜爷爷。
以李世安对他爷爷的了解,以及认识的劳崇光、张敬修等省级官员。他觉得,李玉玺当一省巡抚,完全是够格。
从刘邦的成功,李世安看出来了,“以一县之才,足以治国!”
这些人缺少的只是机会。
有机会坐上去的,不代表他有能力,恰恰相反,这些人多数没有能力!
不过,李世安接见多了也就烦闷了,毕竟这里面虽然有人才,但是庸才贪腐之人更多一些,只能设置门槛筛选。
筛选的标准很多,
主要是下人看着拿捏,
同样也有李世安设置的关键词,比如西洋器械、练兵这些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