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的华夏崇文馆,建在以前的一个封闭区域,在这之前,那边还是挡板围住的区域,越过大舞台,两排高大的树木把后边遮的严严实实。
入文正道,一侧是一面石墙,雕刻着从仓颉造字开始,到孔孟墨老庄百家争鸣,再到后世的无数为华夏文化做出过贡献的人,除了读书人常年供奉的,还有扁鹊华佗孙思邈等医者,墨子鲁班到后来的沈括宋应星这些对百工有贡献的。
一条百米多长的路,百米多的墙,一个个精致的浮雕刻不完的上下五千年文化。
得了允许先进入这个区域的杨君兰三人脚步都挪不动了。
绝大部分的人他们都认识,从小就知道的人,惊讶的是,这里面也有一部分的人他们是完全没听说过的。
小诸葛指着其中一个浮雕问身边陪同的孔子和赢疾请教问道。
“二位先辈,这位是何人?可有典故?”
赢疾笑着回道:“估计是后世失传了,此人乃是乐,可以说是发明了编钟,你知道的,那么多年,记下的东西丢的也不少。”
小诸葛脑瓜子一嗡,这么夸张的吗?这都记下了?这几千年到底丢了多少啊?
继续往下走,一些未曾被传下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后世,造纸的第一人,不是蔡伦,而是一个厨子,只是无意得出的纸无法书写。
(肯定有失传的名字,我编不动了,太野了。)
百米的路走了快一个小时,道路的尽头,一座恢宏的建筑浮现在三人的眼前,说不出是哪一朝的建筑风格,倒像是融合了从古至今的所有建筑风格的集合。
占地之广,远胜于景区的任何建筑。
来来往往忙碌着的人,穿着大红大紫官服的,穿着衙役皂衣的,穿着农人素衣的,穿着军装的,什么人都有,此时就一个任务,搬书。
“仔细着点!丢了一件都是重罪!掂量着点啊!”
朱元璋挂在一辆刚卸下货来的叉车上,探出身子举着喇叭大喊着,也得亏是他提着刀去抢车,要不然还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轮到大明的书籍进场。
“那谁!杜如晦!别以为你老就能偷懒啊!别看了别看了!就差这点时间吗?”
说着来帮帮大明人,结果帮忙方式就是拿着本书一边看一边往里慢悠悠走的杜如晦,被抓包后不情愿的又多拿了两本。
一溜烟,钻进崇文馆里。
读书的事,分秒必争好吧。
“走,我们也去帮帮忙。”小诸葛说着就直勾勾往前走去,拿起一份竹简就开始“帮忙”。
随后就理解杜如晦为何了。
手里拿着的,是商鞅最早的变法稿子,走不动道,是真的走不动一点!
杨君兰都保持不住处变不惊的表情了,瞪着眼睛,看着那一摞摞的竹简,一摞摞的书籍,看着箱子里被安排了单间的残卷,再看所有人小心翼翼如奉考妣的搬运动作。
这是,最宝贵的东西,是这个民族,无论被如何打倒,被踩在泥里,却依旧能铸造起钢铁脊梁的内核。
而此时,全部都在这了,无数敌人想要摧毁的东西,全都在此。
又想起方才走过的长路,那墙上的无数先贤,此时似乎是从面前的书卷中走了出来。
他们向着自己微笑,作揖行礼,似乎在说着。
“后辈呀,我们又见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