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被高蔚生追问一句,顿时语塞了一瞬。
随即又是连连摆手,一脸惊惶:“哎哎哎,高大人您这就又冤枉我了!那不是我揽权啊,您听我说,我真是路过、顺便、撞见、然后瞎想了这么一出!”
高蔚生皱着眉头盯着他,像是随时准备一拍桌子把他轰出去。
而孔乙己连忙挺直了腰,站得像个小鹌鹑似的,硬着头皮道:“那天我去府衙,是为了改调职的事儿……”
“我也正发愁呢,大乐坊的差事我打算撒手了,粮仓那边我压不住场子,您说我这人,也不是个能当正经差事的命。整天混吃等死……但我也也不能一直这样啊。”
“所以我寻思着,是不是该自己找点事干。”
“结果我刚进府衙,就听见您和玄大师在说……那什么,‘安西遗闻录’。”
听到这话,高蔚生眼神一动,没吭声。
而玄奘也停下了念经,睁开眼睛望着孔乙己。
似乎是有些好奇,这人能把这种事扯成什么理由。
然而,让玄奘都有些意外的是,孔乙己似乎没扯淡,而且出乎意料的诚恳。
只是压低了声音道:“我一听你们说,那是要给在安西守战、战死将士留笔录,说是谁、哪年出生、哪月牺牲、是个什么样的人、说了哪些话,干了哪些事……”
“我听着,就觉得……唉,您说,我这种人虽然混,但我也知道,有些事得有人去做。”
说到这里,孔乙己低下头。
语气突然变得认真起来:“我以前在大乐坊那边赖账,被侯爷罚去纪念碑那边刻字,刻了一个多月,我是真刻出了点感情来。”
“那些名字,那些事儿,我越刻越觉得不是冰冷的字,是一个个曾经活着的人,活生生的……他们的兄弟、他们的女人、他们的父母,可能都还在这安西,就指着咱们记住他们点什么。”
“所以那天我一听您说要编遗闻录,我也没多想,就说,要不我来干吧。”
他抬起头来,眼里竟然带了点认真和执拗:“我知道我身份低、名声差,但这事儿吧……它不光是差事,它是给安西立个魂。我在这地界混了十几年了,谁家出了人,我大致都知道,查起来也快。”
“您要觉得我不合适,随时换人,我不争不抢。但这事儿,我是真心想干。不是为了邀功,不是为了讨赏,是……唉,您信不信吧。”
孔乙己说到这里,脸上甚至露出几分无奈之色。
而这一席话说完,在场一片寂静无声。
李北玄有些好笑,又感慨的看着孔乙己。
忽然觉得,有些说不上来的滋味。
他原以为,这家伙不过是又在耍小聪明。
孔乙己什么人?
从小混市井,在安西横行了十几年。
赌账赖账,坑蒙拐骗,哪个没沾过?
大乐坊那边,传他裸身躲账逃命,闹得人尽皆知。
他李北玄虽不至于小题大做,但也绝不会高看这种人几眼。
更何况那时候,孔乙己愿意冒死去帮他打探消息,为他卖命……
看似英勇,其实多数不过是风头逼人,哪儿还有第二条路可走。
他不是没见过这种人。
打仗的时候血性一时涌上头,讲的都是“国难当头、我辈当行”。
然而,一旦刀枪入鞘,酒肉上桌。
转眼就成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模样。
所以哪怕孔乙己刻完碑,第二天就来找他请罪,但李北玄也从未真正把孔乙己,放进过“有志之人”的行列。
大节未亏,小节狼藉。一时有义,长久无心。
难堪大用。
这是李北玄对孔乙己的评价。
但此刻,他却生出了几分动摇。
因为孔乙己刚才那番话,不像是装出来的。
他那点子破嘴皮子,若是为了邀功邀赏,早该把话说得更漂亮些。
若是虚情假意,也不至于扯到自己被罚去碑林刻字的事儿。
语气里那一丝委屈,那点不服气里藏着的认真……
不容易装得那么像。
更重要的是,他提到那些“名字”。
说那些刻进碑上的字,不是冰冷的符号,是一个个曾经活着的人。
这话不复杂,也不深奥,甚至带着点粗鄙直白,可李北玄听着,却微微一震。
这种话,若是出自读书人之口,多半就成了“追怀先烈”、“以文存魂”的说法了。
但从孔乙己嘴里说出来,反而带着一种原始的、未经雕琢的真诚。
像是一个走南闯北、在风沙和酒气里混出来的小人物,偶尔撞上了一点光亮。
自己也说不清那到底是什么,但下意识地想把那光亮留下来。
这份“说不清但动了心”的冲动,在李北玄眼中,反倒比一大堆书斋词句更难能可贵。
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可能真的看低了这人。
孔乙己或许粗鄙,或许混账,或许靠不住。
可有些时候,恰恰就是这样的人,在某个荒唐的瞬间,做出了旁人不曾期待的事。
一个混了半辈子市井,早就习惯在人缝里讨生活、在墙角里蹭日子的普通人,忽然有一天,在一座纪念碑前刻了太多名字之后,心里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
撞醒了。
也许那东西不是家国,不是忠义,不是理想,不是大仁大义那么高远的词。
只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念头:有人死了,不该就这么被忘了。
也许就是这点念头,让他真想做一回正事。
想到这里,李北玄忍不住瞥了一眼玄奘。
而玄奘垂目,望着掌心的佛珠。
忽然想起《华严经》中“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之语。
他原以为孔乙己主动揽事,或是避重就轻、或是另有所图。
毕竟这人浑身透着混子气,任谁瞧了都难生信赖。
却忘了佛家常说众生皆有佛性。
竟先入为主地给人贴上了市井油滑的标签,实则是……着相了啊。
“贫僧惭愧。”
良久之后,玄奘双手合十,向孔乙己微微颔首,“初时贫僧以貌取人,未见施主赤诚之心。经云奇哉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施主所言,不该被忘,正是菩萨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