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我所欲,皆受其困。
这部小说主要写了几十个人物,各有各的性格特色,但共同的特点是,每个人物都受强烈的欲望支配。
比如,贪权的陆九诚,邱淳华,宋兰芝;贪财的颜戎,曾文雄;好色的王春阳,刘虚如;对房产执着的刘半仙;贪图他人秘籍的骆冰……
即使是主人公张纯风,他也有贪吃的毛病,直到故事结尾,他为了过三关才将其戒掉,人物才得以转变。
从这个角度看,洞察人物的欲望,可以作为理解这个故事的一把钥匙。
纵观小说中大部分的人物,为了实现各自的欲望,几乎都在不惜一切代价残害他人,甚至内部互相猜疑,互相算计,最后也都下场凄惨。基于此,这部小说叫《饕餮传奇》似乎更加贴切。
当然,欲望是一个角度,反战则是另一个主题。前两卷就已经零碎展示过普通人在战争状态下的遭遇,如王家庄一节。
到了第三卷,这种故事则加大了分量。恒春城,朝雪神殿,响泉堡,千绿洲……分别都讲述了弱势群体在战争下的悲惨状况。
这种叙述和当下的氛围自然是格格不入的,但就算“昭和男儿”如何叫嚣战争,如何期待开疆拓土,我还是希望大家可以避免活在战乱的年代。
站在普通人的位置上,再宏大的叙事也抵不过实实在在的健康平安。
除了欲望和反战,写这部小说的初衷却是尝试对先秦法家思想进行通俗化的戏剧性演绎。
几十个小故事,抛开陆九诚权谋主线的七大宗门之变和仙师盟的成立,其余的几乎都在体现权力的傲慢和残忍以及在这种环境下人的异化。
无论是弱势的小宗门,还是弱势的普通人,在权力之下全都命运坎坷。三岁的祈福金,不得隐的雾隐宗……凡此种种,全都是悲剧。
以上从三个角度讨论了本书的主题,接下来我们再谈谈人物。
不得不承认,小说中大部分的人物都是扁平化的,就算是最大的反派,除了阴狠善谋之外也没什么别的特点。
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至少陈芝琳,宋兰芝和刘半仙这几个人物还是立体的。
陈芝琳趋于正面,为了家族众人性命可以牺牲自己。但是,为了与宋兰芝争夺同福楼,她又不惜害死自己的亲弟弟。
这种狠心与悲悯的复合体,使得陈芝琳看起来不是纸片人。
同理,宋兰芝这么一个狠人,在得知女儿死后却不禁失态,体现的则是她的母性。
至于刘半仙,一边纵情声色,一边却随身带着妻子的头骨,至情至性和淫靡不堪居然毫不违和地统一在一个人身上……
除此之外,夏侯云和南宫珠的性格应该勉强也能立得住。即使是略微单薄的张纯风,在一次次道德选择时都将大义放在首位,侠的味道就出来了。
不过,张纯风这个人物,除了侠味重点,其他都显得风轻云淡,多少缺点意思。
讲完人物,再说结构。显而易见,这部小说采用的是三幕剧(四部分)的方式。
王仲青之死,是整部小说的引发事件。第一卷结束,五大宗派掌门被废修为,则是第一情节点。
至第二卷结束,刘虚如复活被抓,这是中点。
到了第三卷结束,男主张纯风被废,女主南宫珠被杀,至暗时刻来临,则是第二情节点。
故事进入第四卷,南宫珠复活,张纯风成功逃跑,反击开始,便是典型的最后部分。
因此,这部小说在结构上是完整的。
至于境界设定,我只是随便参考了网上的一个版本,它并不是这部小说关注的重点,切莫本末倒置。
再说,在这种假的东西里较真,是不是有点缺心眼?谁告诉你金丹期应该怎样,化神期又该怎样?这还有标准答案?
最后,再啰嗦两句,从手法上来说,本书基本采用的是剧本的视觉化创作。
主人公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如何行动,这就是我们阅读时的焦点所在。
心理描写,旁述解说之类的,少之又少。显然,我用的手法更多的是展示,而非叙述,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阅读难度!
至此,这部小说全部完结,感谢所有读者,愿大家都有良好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