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武姬继续协助朱方正处理政务,
她越发得心应手,权力和威望也在朝堂上日益增长。
而朱方正看着这一切,心中盘算着下一步的计划,
他知道,想要将朱武姬推上皇位,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日子一天天过去,朱武姬在政务上的表现愈发出色,
她不仅能处理好日常的事务,
还能提出一些创新性的政策,让朝堂上下刮目相看。
然而,她的成功也引来了一些人的嫉妒和不满。
一日,朱方正和朱武姬正在御书房商议政务,
突然,门外传来一阵争吵声。
朱方正眉头微皱,吩咐太监去查看。
不一会儿,太监回来禀报:
“殿下,是吏部侍郎孙大人,他非要见您,说有要事相商。”
朱方正看了朱武姬一眼,说道:“让他进来吧。”
孙大人匆匆走进御书房,看到朱武姬也在,
微微一愣,但很快便恢复了神色。
他行礼之后,说道:
“殿下,长公主,臣听闻长公主近日在政务上多有建树,本应恭喜。
只是,近日朝堂上有些风言风语,对长公主甚是不利。”
朱方正脸色一沉:“什么风言风语?孙大人但说无妨。”
孙大人犹豫了一下,说道:
“有人说长公主此举是为了谋取私利,想要架空殿下,独揽大权。
这些话虽然荒谬,但传得沸沸扬扬,
对殿下和长公主的声誉都有影响。”
朱武姬脸色微变,眼中闪过一丝愤怒:
“简直是无稽之谈!本宫一心为了国家,
从未有过任何私心。
这些人为何要如此污蔑本宫?”
朱方正冷笑一声:
“哼,这不过是有些人见不得小妹的才能,故意造谣生事罢了。
孙大人,你觉得这些话可信吗?”
孙大人连忙说道:“殿下,臣自然不信。
臣深知长公主一心为公,只是担心这些谣言会影响朝堂稳定。”
朱方正点点头:“孙大人有心了。
此事本太子自会处理。
小妹你不必为此事烦恼,清者自清。”
朱武姬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
“多谢皇兄宽慰。
只是,这些谣言若不及时制止,恐怕会愈演愈烈。”
朱方正沉思片刻,说道:
“孙大人,你去暗中调查一下,
看看这些谣言是从何处传出,幕后主使又是谁。
本太子倒要看看,是谁在背后兴风作浪。”
孙大人领命而去。
朱武姬看着朱方正,眼神中满是感激:
“皇兄,有你在,妹妹便安心了。”
朱方正拍了拍朱武姬的肩膀:
“小妹放心,本太子不会让你受委屈的。
我们要做的事,关乎国家未来,绝不能被这些小人破坏。”
几日后,孙大人前来禀报:
“殿下,经过臣的调查,
这些谣言是从一些与王家来往密切的官员口中传出。
王家一直以来都对殿下和长公主心怀不满,
此次恐怕是他们在背后搞鬼。”
朱方正眼中闪过一丝寒芒:
“果然是王家。
他们竟敢如此胆大妄为,本太子定不会放过他们。”
朱武姬皱了皱眉头:
“皇兄,王家在朝堂上势力庞大,
若贸然行动,恐怕会引起轩然大波。”
朱方正冷笑一声:
“哼,势力庞大又如何?本太子倒要看看,他们能掀起多大的风浪。
不过,小妹说得对,我们不能贸然行事,需从长计议。”
两人陷入了沉思,思考着应对之策。
朱方正知道,这只是他和朱武姬权力之路上的一个小小阻碍,
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但他坚信,
只要他们兄妹二人齐心协力,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难,实现他们的目标……
过了几日,朱方正想到了一个主意。
他决定在朝堂上举办一场政务辩论会,邀请朝中大臣参加,
让朱武姬在众人面前展示她的治国理念和才能,以此来堵住那些人的嘴。
朱方正将这个想法告诉了朱武姬,朱武姬微微皱眉:
“皇兄,此举虽好,但恐怕那些人会故意刁难我。”
朱方正自信一笑:“皇姐不必担心,以你的才能,定能应对自如。
况且,本太子会在一旁支持你。
这是一个让众人见识你能力的好机会,绝不能错过。”
朱武姬沉思片刻,点头道:
“好,既然皇兄如此有信心,妹妹便试一试。”
于是,朱方正下旨,在朝堂上举办政务辩论会,
主题为 “论国家之发展与民生之改善”。
消息传出,朝堂上下一片哗然,大臣们纷纷猜测朱方正此举的意图。
辩论会当日,金銮殿上气氛紧张而又热烈。
大臣们早早地来到殿中,等待着朱武姬的到来。
朱武姬身着一身庄重的朝服,仪态万千地走进殿中。
她目光坚定,神色从容,丝毫没有因为即将到来的挑战而感到畏惧。
辩论开始,大臣们纷纷提出各种刁钻的问题,试图为难朱武姬。
有人率先站出,一脸倨傲,高声问道:
“如今流民问题严重,你认为该如何解决?”
王御史梗着脖子:“自然是开仓放粮,设粥棚赈济!
依下官之见,只需在城中多设几处施粥点,每日定时施粥,”
“三岁孩童都知道施粥!”
朱武姬猛地展开奏折,纸页哗啦作响,
“王大人可算过,每日施粥需耗费多少粮食?
流民吃完又该如何?”
她忽然逼近,凤钗几乎要擦过王御史鼻尖
朱武姬微微一笑,目光扫视众人,从容反驳:
“王大人所言看似简单,实则难以落地。
城中施粥,流民众多,秩序如何维持?
且每日施粥数量有限,能救济的流民不过少数,
又怎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朱武姬神色镇定,不慌不忙地回答:
“对于流民问题,可在各地设立粥棚,先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
同时,鼓励当地富商开设工坊,吸纳流民就业,
让他们有一技之长,得以自力更生。
还可以当以工代赈!
招募流民修筑堤坝,既解眼前之困,
又除未来之患,朝廷只需出些工钱,可比白扔粮食强百倍!
不仅能解决流民的生计问题,还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从长远来看,利民利国,才是解决流民问题的良策。”
”“长公主,边关战事吃紧,你有何良策?”
朱武姬神色严肃,侃侃而谈:
“边关战事,当以安抚与防御并重。
一方面,派遣使者与敌方议和,争取和平;
另一方面,加强边关防御,训练精锐之师,以防敌军突袭。”
王大人哼了一声,反驳道:
“议和?敌方狼子野心,岂会轻易议和?
这不过是示弱之举。依下官看,就该全力出兵,
一举歼灭敌军,方能彰显我朝国威。”
朱武姬摇了摇头,耐心解释:
“王大人,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如今战事吃紧,若贸然全力出兵
损耗的不仅是兵力,还有国力。
议和并非示弱,而是为了争取时间,整顿军备。
同时加强防御,让敌军不敢轻易进犯,才是稳中求胜之道。”
王大人被朱武姬辩驳得哑口无言,脸色一阵红一阵白。
大臣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如同密集的箭矢向朱武姬射来。
朱武姬不慌不忙,一一作答。
她言辞清晰,逻辑严密,提出的解决方案切实可行。
朱武姬的回答让大臣们暗暗吃惊,
他们没想到朱武姬对政务竟如此精通,提出的办法也如此周全。
随着辩论的进行,原本质疑的声音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钦佩的目光。
而王大人则颜面扫地,无地自容,再也不敢大放厥词。
朱方正坐在一旁,看着朱武姬在朝堂上大放异彩,心中暗自高兴。
他知道,这场辩论会,朱武姬赢了,
她成功地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也让那些质疑她的人闭上了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