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既是一身的中节之中,也是一身的根节之根,既是上体与下体连接、转动的枢纽,又是一身之劲、力的发源地。
所以说“一身之劲在于腰”,也就是因为腰对全身的转动变化、调节身体重心的稳固和主宰劲力的储发等,均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
腰指的并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一个圆周。
其中不但包括命门和左右两肾(当然这是最主要的),而且也包括了左腰、右腰和前腰(即腹部)。
由于腰部在运动中变化多端,所以在使用劲力时也有阳劲、阴劲和阴阳相合之劲的区别,这样腰部发力点的运用也就各不相同。
例如在发放阳劲时,主要是运用背后督脉上的劲气,命门是运动劲力的主要发力点;
若是使用阴劲时,主要运用的是任脉上的劲,脐中则成了主要发力点;
如果是使用阴阳相合的劲时(如上身向左倾斜或向右倾解时),则主要的发力点又在于章门穴。
假如不是这样的话,当上身做向后仰的动作时(属练功方法类),若仍然把发力点放在命门不变,就会使自己后倒,失掉了胸腹部和下肢部的支撑力量。
上面说到的逼肾和水火相交,首先要使肾水与命门之火相交。
命门和心脏,虽然都谓之火,但因为心脏为五脏之首,所以心火谓之“君”火;
而命门之火,因为是主宰人体一身元阳和元阴之气的所在,因此命门之火谓之“相”火。
人之一生,无论是生殖繁育,还是成长发育,都脱离不开肾水与命门之火的水火既济,又称为明阳相合(肾水为阴,命门之火为阳)。
故在祖国医学中又把命门称为“精血之海”。“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形意拳之所以十分重视对腰部肾脏和命门的锻炼,也正是为了达到阴阳互补互生的目的。
从而保持肾水充足、邪火不生、精足神旺、骨骼坚韧的健康状况。
形意拳对腰部(即后腰)的要求主要是:沉塌、挺拔。所谓沉塌,就是在练功时(如三体桩),腰部的命门及两肾要向下垂沉而塌。
使气沉丹田时沉得更充分,并深沉于小腹之下方。
同时减轻中焦胃部的储气压力,使身体的重心真正下移,达到稳根坚步的目的。
所谓挺拔,就是在发放劲力的时候,腰部要借后腿的蹬劲向前挺、向上拔,才能使劲气上提于脊(即胸椎第一节)而透于前胸,贯注于两臂,达之于手。
这就是:两足全凭作问后足蹬,后足蹬起腰宜挺,劲力到脊膊(肩胛骨)须按,按肩催作肘推山功。
总之一句话,沉塌是中正劲,挺拔是进攻劲。
腰部的运动方法正确与否,不但会直接影响到强体、健身,而且对于拳术运动中的起落、进退、翻转、吞吐。
以至对于劲力的储存和发放等方面,同样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因为身体在运动变化中,除了决定于气的运转以外,还必须依靠左右两个肾脏的一虚一实、一升一降的不断变换来完成。
当然,两肾之所以能够变换虚实,也是由于气的作用所决定的。
腰为车轴膀为轮,腰似螺丝腿为钻,腰是枢纽足为基。
就是说腰部就象是连接两岸的桥梁一样,是支撑和连接上体与下体运动的骨干。
从纵向来讲,腰脊椎体是上下体转折运动的关键;
从横向来讲,在运动中要使左右两肾保持相对的平衡,才不致于使身体因过度偏重而失掉重心。
“腰为车轴”是讲求正而不求其直,因此学者不可误解为腰部上下要挺得笔直。
这样做的结果,第一会影响全身转折、起伏、吞吐的灵活性;
第二也难以实现“身如弩弓”的发劲要求。“腰似螺丝”是说腰部在进退、转折中要产生出拧劲,才能增大全身上下连接的劲力。
占“中门”与抢“外门
不论是形意、八卦,还是太极,运用于实战技击,都讲究避实就虚。
占“中门”与抢“外门”,是避实就虚的具体运用。
它们形式上是一而二。在作用上是二而一。
只有正确理解占“中门”与抢“外门”之真正涵义,才能在实战中很好的发挥避实就虚的技击手段。
“占”与“抢”
“占”、“抢”二字,都是说明技击过程中的动态。
它们都在动。两个字,两个方面。
“占”,是对方与我都在动,很多时候是对方先动,或双方都在动。
在动的过程中,我疾速避其锋芒,攻其发劲之中节。
使对方之力不能连贯,前劲已失,后劲被截断,我之发劲则正好抢占有利位置,即“中门”。
“抢”,多属我之主动,或双方在动的过程中,我突然改变动的路线或击打方位。
在不露形的状态下迅速击出,使对方还来不及反应,就已被我击中其防卫最薄弱之处。
“占”与“抢”,最有效的实施方法是“斜进正出”。何谓“斜进正出”?斜者,减少对方之打击面,避化其进攻。
正者,整也。我之中正一体之整劲,在击打时顺势而发,打对方一个正着。
“占”与“抢”,都是打击对方“中门”之必要手段,故二而一也。
必要说明的是,“中门”既不是对方两腿之裆下,也不是对方身体之正中。
“中门”,乃对方发力、使劲之中节。
“中门”与“外门”
何谓“中门”与“外门”?简单地说就,是“门中”与“门外”。
在这里,我们把“门”字理解为房屋,门中,即屋里;门外,即没进屋,在房门以外。
但在两人较技之时,把身体各部能够击打到对方的范围内。称为门中;够不到、打不着,即为门外。
所以,“门”的概念就是打着与打不着范围的指代。
所以,“中门”与“外门”是较技过程中具体实施的两种体现。
“中门”,是以我为主,对方恰在我的击打范围内。
也就是说,对方已被我关在门中,我将对其最薄弱的环节进行击打。
具体采取的就是以上所述“避实就虚”、“斜进正出”的手段。
“外门”,是指对方在我避其实就其虚的作用下,造成他够不到、打不着,如同被拒之门外,使其招数处处落空。
诸如闪展腾挪旋转绕引翻等,都是造成“外门”的有效方法。
也就是说,当对方向我进攻时,我的身法步骤使其力的方向偏离我之身体,这就是对方的“外门”。
占“中门”与抢“外门”,最终都是要达到击打对方发劲之中节,只是用了两种形式,故为一而二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