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据考证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其实未必,说源自岳飞也不是没有可能,武艺出自名师周侗,能写出九要论也足以证明。
且岳飞一生征战,实战经验丰富,一杆六合枪出神入化,还有比这再能提炼理论的场合吗?
一篇满江红也足以印证岳飞的气节和雄心,没有过人的武艺和睿智如何能让金兀术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啊。
岳飞蒙难,所有与他有关的史料都被毁,真实的经历和战功被轻描淡写。
以致很多年后,其孙子要四处搜集爷爷的遗迹和文字,期间又会有多少东西被埋没在历史的云烟里?
岳飞手下战将如云,一同出生入死,切磋武艺也是必然的,更会有人传承。
在南宋末年又遇上崖山之难,精英几乎全部殉国,又有谁会对岳飞写传记和彰显其武功?
好东西自然会历尽千难万险也会留下来的,就像长江东流百折不回终归大海,何况他的武艺精华是在冷兵器时代历经战阵行之有效的东西,非不传,只是未遇其人。
姬龙峰有缘得拳谱,也许就遇到了高道,学到了精华。
练拳调含胸拔背的重要作用
含胸拔背在初学武术过程中是经常反复提到的四个字。对于习武者来说能做到含胸拔背非常重要。
肩以下膈肌以上肌肉群的主要功能是呼吸。人时刻离不开呼吸,呼吸肌在人的一生中,一刻也不能停止工作。
呼吸系统是一个非常完备的系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需特意注意呼吸肌的收缩状态,在任何状态下始终保持自然呼吸状态。
呼吸肌又是可随意支配的肌群。上肢和躯干很多运动又要用呼吸肌来参与完成。
因此呼吸肌群不但要进行呼吸还要完成其他的运动,这就需要在运动过程中既要进行运动又不能影响呼吸功能。
尤其是在大运动量状况下,机体需要大量氧气来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又将体内废气排出体外。这就要求运动者合理使用呼吸肌。
在进行站桩训练时,要维持一定的肩架,这一过程要求肩部及附近肌群长时间保持一定的姿势不动,以此来增强肌肉耐力为以后拳劲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众所周知拳劲是由下肢产生并沿着附着在肢体上的肌肉传到指端。
这个力要尽可能走直线,理想状态是只有那些能将拳劲传送和加力的肌肉参与拳劲的运动,而令其它肌肉则反向运动是练拳的最佳状态,即一组肌肉向上运动,另一组同时向下运动。
这种状态在站桩中最简单的表述就是含胸拔背。
含胸拔背在站桩求拳劲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含胸的作用一方面是放松胸部肌肉,使其更好的进行呼吸,另一方面是为了配合拔背运动,加大武术发力的打击力度。
由于呼吸肌随意性很强,神经对这部分肌肉的支配力度和精细程度在全身骨骼肌中较强,很容易使这些原本没必要参与武术动作的肌肉紧张起来,影响到拳劲的传递和浪费体力,因此要让这些多余的肌肉放松下垂。
真正做到含胸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拔背是与含胸要同时做的另一个更为主要的运动,它是拳劲传递的途径,是拳劲传递方向改变的枢纽,是拳劲加速的区域。
拔背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发力的质量和拳劲向指端传递的功效。拔背与含胸是矛盾关系,传统讲法就是阴阳关系,阴阳是要互相转换。
因此含胸与拔背之间谁也离不开谁,相互支持相互依存共同完成拳劲的打击。
既是精华,就会有人得益,更会视若珍宝。人生难得一知己,不是知音,谁肯把珍宝轻易付之??
就像王征南,不是最后生命到了尽头,徒弟尽心尽力的真心伺候,怎会以不传者传之?
观其人品端正,更不会毁在他的手里,才会交给他。
就是现在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什么有的人挖空心思却最终徒唤奈何?
因某些人品行不端,为师的不可能随便糟蹋艺术。
形意拳的魅力无穷,真的走进去会令人陶醉,会为了追求艺术舍弃名利。
很多人追名逐利也会爱上形意,但是绝不会达到很高的境界。
未闻其他拳种有人为了钟爱的艺术而这样做的。
中国人追求艺术的层次和境界,就像书画,内行看看,就知道水平和意境到了什么程度。
齐白石画虾,看似无水却有水,生动有趣。容易使人得到美的享受。
古代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真的精华是令人回味无穷和流连忘返的,而且一生受益。
很多练形意的没有不想达到前人层次的,也都在某个时间段挥汗如雨?,奋力打出一拳一脚。
但是苦于没有真传,容易走偏,成就极为不易,便会半途而废了,即使终生也在不时活动那么两下,仅仅是为锻炼身体了。
更不用说学以致用,遑论追求艺术境界了。
以自己的经历知道,真的打好一拳一脚,那种愉悦是无法形容的,那是一种美的享受,不仅吃睡香甜,而且精力充沛,会领略其中的道理和意境,趣味无穷。
很有余音绕梁,三月而不知肉味的感受。
反观很多练的,哪里肯下功夫?
都是所谓玩而求之,可不是宋世荣先生的那种玩,而是练着玩,打不两拳,开始聊天,站不了一会,就开始天南地北,思想早不知道去哪里了。
如此的玩何以能进阶?
你约他一起练练,他没有找不到理由不来的,长此以往,怎么会对他有信心?
只好你玩去吧。这样做不仅是对师傅的不尊重,更是对艺术的不敬。
三番五次,你会有兴趣教他吗?
有哪一个能像郭云深那样师父与客人说话,而自己在后面默默站桩?
有谁像尚云祥做交警在岗楼与岗位之间那样练功?
先贤也好,师爷、师父也好,不是不想传,而是难得其人。徒弟很多,成就者一人。
你能说那些人都天资差,不够勤奋么?
非也,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先贤和自己的心血不能白费,要择人而授。
君不见很多名人记挂的徒弟名人一大堆,可真有达到高境界的人吗?
我看极个别或许有。那么多人就没人能够取悦做师父的?也不是,徒选师、师选徒难了。
从很多人的后学中看看练的,就知道根本没有东西,或许做师父的就没有东西,更多原因是后人未得真传,只传给了个别人。
王宗岳早就有评论,斯技旁门甚多,太极如是,形意亦如是,不说外门,就是同一门,也是旁门左道有所不同。
所以阳春之曲和者必寡是有道理的,盖因大多数人达不到那个境界,就像高考,很多人成绩接近,成为状元者寥寥。这还是公开的同堂授课,那种法不传六耳的传授可想而知就更难了。
学戏的也很多,能达梅兰芳水准的有吗?钢琴也是公开的教,能达到肖邦水准的又有几人?
李存义先生已说能称国术者,形意也,这也是经过战阵的提炼和总结的艺术家。
年轻时在宋家也受益匪浅。可到了今天,风格独特的抖绝劲李老先生并未有微词,可某些后人却有了鄙夷之心,难道你们比李老先生还聪明吗??
阳春之曲是高雅的艺术才配有的称号,非俗有的流行或者某些自以为是的东西所能望其项背,也只是存在于个别流派的个别人手中,书画、戏曲、武术、中医莫不如是。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有的人蜚声天下,广为流行、倍受称颂也未必是,有的人默默无闻,却身怀和氏璧。
形意拳也是这样,真的艺术只存在于个别流派个别人手里。
(本章完)